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加强区内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5月6日,浦东新区八年级数学“以问题为导向,激活素养表现”的主题教研活动在五三中学顺利举行,教研员曾文洁老师主持。川沙附近学校的5年内教龄的八年级青年教师齐聚线下研讨,其他八年级数学教师线上参加活动。

课堂精研·问题启思
五三中学的两位青年教师以“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小单元的教学开展几何证明的课堂教学研究。

龚怡雯老师执教《22.6 (1)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通过复习三角形的中线引入三角形的中位线;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对比中位线和中线的联系和区别、探究由三角形的中位线所分割成的小三角形与图中其他三角形的关系等,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环节,学生提出猜想、小组讨论、验证猜想。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不同证法,用同伴的思维过程激活同伴的思考,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通过例题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顾徐佳老师执教《22.6(2)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顾老师以复习三角形中位线相关知识为切入点,引出梯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学生通过对比认识三角形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探索梯形中位线定理时,顾老师借助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梯形的中位线与两底边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对猜想进行推理论证。通过例题与问题探究,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木梯中各线段长度。突出了“化归”思想在研究梯形中位线定理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多维议课·对话生慧
说课环节龚老师和顾老师从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法分析、教学改进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交流。

线下参会的青年教师们对研讨课进行研讨交流。五三中学蔡志文老师、建平培德实验中学夏子翔老师、川中南校的任思思和倪洁老师等教师代表做了交流发言。他们认为两节课均凸显“猜想-验证-应用”的几何教学范式,通过建立新旧知识联结、分解证明难点、规范语言表达等策略,有效突破几何学习瓶颈。教师的“问题驱动教学法”通过学生提问、改编教材例题创设认知冲突,在变式训练中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区数学中心组成员、上海中学东校的陈海燕老师着重对顾老师的课展开点评,他围绕课堂教学设计展开评价,高度肯定顾老师“以问题驱动学习”的模式,认为其引导学生从特殊情况猜想再到证明的思路清晰,对例题的铺垫、改编及变式设计极具巧思。陈老师进一步探讨几何教学策略,提出在梯形中位线教学中,可通过图形动态变化,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其与三角形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在解题教学上,倡导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区教研员曾文洁在总评中强调,素养导向的新授课应构建"目标-问题-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框架。教师需立足单元整体视角,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层级式探究问题,通过提供开放性操作,让学生在真实问题驱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进阶。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理念,为青年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路径。

专题引航·析练赋能
立信附校的黄怡青老师带来《研题析题,精准教学》讲座。黄老师以初中“函数”专题复习的研究为例,分析揭示十年中考命题规律,深入剖析典型试题,梳理函数主题的知识点、难点与易错点、方法研究,给出教学建议。强调立足课标,对例题进行条件变式和分层教学,为教师们提供了实用的教学思路,助力提升教学质量。

区数学中心组成员、五三中学的庄轶虹老师带来了《平面几何位置关系证明的研究》讲座。庄老师提出系列实用教学策略,结合中考真题演示审题时标记关键条件、挖掘隐含信息;通过分步书写等训练规范逻辑推理过程;归纳数学基本模型等使用技巧。为突破几何教学难点提供方法论指导。

此次教研活动通过课例解剖几何证明教学痛点,示范呈现问题导向的教学实施路径,借助专业对话破解几何教学的现实困惑,依托专题讲座构建系统方案,为教师专业引领搭建起“理论—设计—实施”的转化桥梁,为区域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立体化成长平台。提升教师将课标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能力,为区域数学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注入专业动能。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曾文洁
五三中学 庄轶虹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