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集体教学中教师敏感性的提升策略”主题研讨活动在浦东新区高东幼儿园顺利召开。依托市级科研成果“师幼互动中教师言语行为观察与改进的实证研究”,联合“促进幼儿心智发展的足球游戏设计与实践研究(2021B129)”“基于故事情境的幼儿运动游戏的实践研究(2023B136)”“教育数字背景下幼儿园摄影活动课程重构的实践研究(2024B120)”“幼儿科学素养发展真实性评价的实践研究(2021B115)”区级课题,教育科研指导部与高东幼儿园、繁锦幼儿园、高欣幼儿园、好奇妙幼儿园联合策划与组织本次活动。跨集团成员校园长、教师、“师幼百语”研修团队成员、“红星启幼”联学园教师参会。活动现场由高东幼儿园李斯雯老师主持。

【集体教学】实践现场,展现教学智慧
活动伊始,来自四所幼儿园5位教师带来集体教学活动,充分展现教师的专业敏感性和互动智慧。
高东幼儿园杨燕音老师执教小班科学活动《从头动到脚》。杨老师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幼儿运用IPad观察动物特征,在“森林舞会”情境中模仿动物动作。教师敏锐把握幼儿兴趣点,通过“小白兔的耳朵怎么样”“长颈鹿怎么勾到树叶的”“长脖子能帮长颈鹿做什么”等提问,引导幼儿关注不同动物身体部位的特征。

好奇妙幼儿园李亦奇老师执教小班科学活动《小乌龟找朋友》。李老师以“帮助小乌龟下沉”为任务,通过“石头数量与沉浮关系”的探究,激发幼儿科学兴趣。教师以“谁的小乌龟成功到达水底”“为什么有的小乌龟还没到水底”“怎么能让小乌龟到水底”等递进式提问,支持幼儿感知科学现象。

高东幼儿园曹燕蕾老师执教中班科学活动《谁是嫌疑人》。曹老师创设趣味侦探情境,引导幼儿通过比对脚印、纽扣等线索进行推理。教师以“如何快速找出真正的小偷”“发现了什么线索?小偷有什么特征?”等提问,支持幼儿从猜测走向实证。

繁锦幼儿园张丽君老师执教中班社会活动《最好的玩具》。张老师通过“父母的陪伴”这一主题,借助生动的故事和互动体验,帮助幼儿理解爱的本质。教师以“平时爸爸妈妈陪你做过哪些开心的事情?”“为什么这是最好的玩具”“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等共情式提问,引导幼儿感受亲情温暖。

高欣幼儿园顾黎慧老师执教大班科学活动《客家土楼》。顾老师将传统建筑文化与工程探究相结合,引导幼儿合作搭建圆形土楼。教师通过“阿圆的家和我们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让地基更圆更稳”“如果想让这个地基变得更大更圆,可以怎么调整?”等问题,支持幼儿在试错中调整策略。

【同行研讨】观点碰撞,阐释教师敏感性
在研讨环节,四位教师围绕“教师敏感性”话题进行交流。繁锦幼儿园郑沙娜老师基于CLASS评估系统,系统阐释教师敏感性的四大核心指标:意识、回应、持续关注和儿童自在表现。结合日常集体教学实践和现场教学观察,郑老师认为敏感性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观察与回应,更是“始于看见幼儿,终于成就幼儿”的教育情怀,能有效促进幼儿情感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高东幼儿园丁贤老师交流的主题为“提问转向中的教师敏感性升级”。以集体教学《谁是嫌疑人》为例,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与“你是怎么发现的”两种提问方式,剖析如何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幼儿从表层观察到深度思考。在案例分享中,丁老师特别强调创设“心理安全区”的重要性,支持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胆表达、深入思考。

高欣幼儿园陈岚老师以集体教学《客家土楼》为例,提出“四有”回应策略:有角度突出重点、有提升梳理经验、有留白推动思考、有温度转化意外,认为体现教师敏感性的回应需要建立在“听、看、说、做”的循环实践基础上,建议教师通过录音、视频等方式进行反思性实践。

好奇妙幼儿园汪阳老师认为要以“敏”为径,构建幼儿探究活动中的深度师幼互动。以集体教学《小乌龟找朋友》为例,汪老师提出“童趣化语言转化”策略,将科学概念融入故事情境,便于幼儿理解。当幼儿遇到“装太多,罐子盖不上”操作困难时,建议教师适时以“小乌龟的肚子装不下这么多”拟人化语言,化解幼儿的挫败感,引导幼儿调整实验方法。这种基于观察的即时互动,既保护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又有效支持了科学思维的持续发展。

四位教师的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教学,关注教师的情绪支持、提问艺术、回应策略、情境创设,多维度探讨如何提升教师敏感性。
【总结引领】锚定方向,追求学教评一体化
教育科研指导部吕萍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吕老师认为本次主题研讨活动是一种“学-教-评”一体化的研修方式,让执教教师、观课教师共同聚焦“教师敏感性”,促使教师去学习、在教学中实践、在评价中学习,实现教师学习、实践、观察、反思、评课等能力的集约化提升。结合五个集体教学,吕老师认为教师要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实践:第一,认真学习幼儿园课程文件、小学课程方案,把握幼儿在同一个年龄阶段领域发展目标,也要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领域经验发展目标,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幼儿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在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了解幼儿在不同课程活动中的学习方式,教师在不同课程活动中的教学方式,使生成的集体教学活动目标符合当下幼儿年龄阶段、课程目标。第二,思考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支持幼儿开放式探究,规避过于封闭的材料投放、固定合作对象、固定探究过程、固化探究结果。第三,思考集体教学活动的延续性,其中蕴含着教师的敏感性,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未完全达成的经验、幼儿的疑问等内容,明确幼儿持续探究的内容点或者下一次活动意图,持续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

本次研讨活动通过跨课题、跨园所的联合研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提升教师敏感性、优化师幼互动质量提供了新思路。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把活动中汲取的经验迁移至日常教学,让敏感性成为支持幼儿发展的“隐形翅膀”。
供稿:教育科研指导部 吕萍
高东幼儿园 李彬
审核:王丽琴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