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在凛冽的阵阵寒风中,浦东新区科学实验园、科学联动组、科学中心组以及其他幼儿园对科学感兴趣的老师们满怀着学习交流的热情来到了位于张江科学城的南门幼儿园张江部,参加了“幼儿科学个别化学习中的观察与支持”专题研讨活动。
短短半天的活动,内容充实且形式多样,有近距离的自由交流学习——科学环境与个别化学习观摩;有情境丰富的小班科学教学活动观摩——浦东新区东昌幼儿园倪史文《影子的魔法派对》、浦东新区南门幼儿园刘嘉仪《海绵宝宝旅行记》;有启迪智慧的经验分享——浦东新区南门幼儿园褚红宇老师《STEM对幼儿园科学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启示》;还有目光始终着眼于幼儿的娓娓而谈——浦东新区西门幼儿园陈孋莉老师的点评。
首先,是南门幼儿园张江部的科学环境与个别化学习观摩
当天南门幼儿园张江部的小班、部分中大班以及STEM活动室向各位老师开放,向各姐妹园的老师们展示着她们科学环境创设的魅力。富有创意的科学特色环境,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转角处的自然角,还是走廊里每个班级富有童趣与互动性的主题墙,每个年龄段各有不同。小班生动直观,中班趣味激疑,大班启迪智慧;每个班级也各有各的主题,有的深入探究水的秘密;有的搜集史前恐龙信息;有的沉浸在数字游戏的世界中;有的探寻神秘的宇宙…………处处彰显着老师们的智慧和用心。
个别化活动也是老师们观摩的必选内容,南门幼儿园的老师们将STEM课程中跨学科的理念融入到了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滑梯与斜面、投石器、弹起来的秘密、造纸桥……一系列个别化活动都联系了孩子的实际生活,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进行整合,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孩子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前来学习的老师们产生共鸣,纷纷驻足停留,拍照记录,活动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赞赏。

紧接着,全体老师聚集一堂,共同观摩两节小班科学教学活动
两次教学活动分别为东昌幼儿园倪史文老师的《影子的魔法派对》以及南门幼儿园刘嘉仪老师的《海绵宝宝旅行记》。两位老师都用自己的智慧从孩子的日常经验及兴趣中找寻到了那一点微光,从而设计和演绎了精彩的小班科学教学活动。倪史文老师通过小蚂蚁的影子派对这一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孩子由探索发现影子大小变化的现象,到有目的地变换影子大小。在游戏中让孩子的经验从模糊到清晰,从未知到已知。刘嘉仪老师更是创设了多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对问题的猜测和探究兴趣,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捏一捏、吸一吸”,对海绵的探索由外在特性:轻、变形、柔软等,逐步深入到对其内在特性:吸水性的探索,富有逻辑性。
随后,南门幼儿园褚红宇老师做了关于《STEM对幼儿园科学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启示》的经验分享。
褚老师指出了STEM实践过程中的三大问题:(1)如何创建STEM学习区角(2)如何选择内容设计STEM学习区角(3)STEM学习区角中如何支持幼儿学习。针对这些问题,褚老师分享了一些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方法:STEM学习区角需要足够大的空间;区角内有能够辅助学习的技术工具;区角位置需开放适宜。同时,教师要了解STEM教育的内容标准,从多个角度培养幼儿的能力。教师要有目的教,为理解而教,鼓励探究,提供真实情景从而支持幼儿的学习。教师可以从主题活动后延伸STEM个别化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幼儿的自身经验出发设计单个的STEM个别化学习内容,还可以结合班本化小专题研究形成系列主题项目STEM个别化活动。
最后,浦东新区西门幼儿园陈孋莉老师对整个活动进行了点评。
陈老师先回顾了小班孩子在个别化科学活动中常出现的三类情况:操作能力欠缺、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逻辑性不足。针对问题结合今天的观摩陈老师讲述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陈老师认为首先要观察幼儿的已有经验,减低操作的难度,让孩子富有情景的玩中学。并通过生活经验和游戏经验的迁移,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或喜欢的游戏方式和探究的方式结合起来,从而降低操作难度。其次,要观察幼儿推进中的兴趣点,增进探究的持续性,让幼儿富有趣味的玩中学。对此陈老师指出了三种方法:(1)静态赋予动感,即将静止的材料转化为可灵活转动的材料。(2)化一次为反复,强调材料的反复使用,可以使幼儿比较不同,观察变化,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等。(3)将平面变成立体,即将平面图形线的材料变成立体的呈现方式,使幼儿获得不同的感官体验,从而更加愿意进行尝试和探究。最后是观察幼儿的新经验的生长,增强认知的逻辑性,让幼儿富有阶梯的玩中学。针对这一点陈老师也梳理了南门幼儿园个别化中出现的“横向平行材料链”和“纵向情景阶梯”两点优势。在肯定优势的同时,陈老师也进一步提出了新的问题引导老师们思考:随着孩子的成长,如何降低材料的结构度?如何进一步地在孩子生成的学习任务中,满足和推进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
随后,陈老师评析了两节小班科学教学活动。她认为两次活动都是源自于低结构当中孩子的经验,活动的设计循序渐进,直观有趣且具有逻辑性。两位老师都是想要引导孩子更进一步探究,发挥了集体教学活动的人数优势,同时活动中关注了内在的循序渐进,将集体活动中蕴含的逻辑性充分发挥,把孩子个别化当中的一些零星的经验进行了提升,有意识的让孩子凌乱的无意识发现、变成有条理的思考,体现了精心预设和自主探索互为补充。最后陈老师也提出了建议:小班初期幼儿尚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语言有赖于动作,当他们不能清楚表达探究过程和发现的时候,可以先让幼儿“做一做”再引导幼儿“说一说”;可以引导幼儿在观察中发现,鼓励幼儿自己去尝试;关注师幼互动中教师语言的严谨和科学性。
这样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让每位参与的老师都受益匪浅,感受颇多。为提高新区教师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为浦东学前教育美好的明天奏响了乐章,让我们一起展望未来,争取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供稿:教师发展中心 张卫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