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时节研意浓,思维进阶正当时。2025年4月10日,浦东新区高三语文教师齐聚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以“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高三作文备考策略”为主题的深度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区教研员郑艳红老师主持,通过命题解析、课例研讨、专题讲座三维联动,为高三冲刺阶段备考注入新能量。
郑艳红老师指出浦东新区二模试题情境创设更真实,更注重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如现代文一关联教材中的多个学习任务群,围绕“博物馆转型”主题,节选两篇当代博物馆学界学术论文,以学习者立场创设真实情境任务,在博物馆观展中对历史文物和当代艺术并置的布展产生兴趣,进而生成对博物馆馆长展开访谈的想法,并查阅相关资料展开学习和探究。三道选择题和两道主观题围绕情境,前后呼应,每道题均以完成情境任务为目标,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情境任务,完成多项语文实践活动,达到多个能力要求。


上师大附中张培培老师开设《构建“问题链”,实现思维进阶》研讨课,以“对话材料-发现问题-构建问题链”为教学脉络,结合课前预习作业,发现写作思维推进过程中存在“思维看似思辨,实则逻辑断裂”的问题,指出原因在于写作前没有思考清楚逐层推进的“问题链”。由此确定本节课“在追问中推进思考,构建逻辑连贯的‘问题链’,实现思维推进”的学习重点。借助上海市2022年高考作文题“问题链”操作示范,小组交流,组员发现、质疑、补充“问题链”中的逻辑问题,集体修改提升。张培培老师以学生二模考场作文为载体,在质疑、补充中实现思维可视化,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议论文写作中的思维推进路径,为高三冲刺阶段的作文备考提供了新的思路。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静安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冯渊老师指出张培培老师的课具有推广价值。作文核心路径可以为“提出核心问题—提取关键概念—概念阐释—追问推进—小结提升”,注意避免空泛抒情,要与材料保持有效、精准对话;教学中,通过“追问中有序推进”训练学生思维逻辑,结合“生生互辩”提升辩证能力,课后总结环节强化方法迁移等。冯老师也指出了张老师课堂中难以推进的点,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关注学情,不断尝试提升。
冯渊老师给高三教师做了“新高考作文审题与构思策略”专题讲座,以当下热门的“中美贸易战”为例,主张“反击需兼顾谈判空间”,体现“立场坚定但保持弹性”的辩证逻辑,避免非黑即白式论断,同时引出上海卷高考作文命题特点,题目常通过词语多义性制造表面矛盾,需通过概念重新界定实现辩证分析。应对的策略为:1.找到两个关键概念;2.分析两个概念形成貌似矛盾的判断;3.原因分析。冯老师指出要整体分析作文材料:首先,肯定不确定关系判断,分析其成立的原因;其次,否定不确定关系判断,分析其不成立的原因;最后,找出导致不同结论的原因,即由于我们对关键概念的不同解释,导致我们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不同判断。冯老师提出不要先界定概念,而是先让判断成立或不成立,再去分析成立与否的原因,在这个判断的成立与否中,对关键概念作出不同的解释。同时指出,分析不同判断成立的不同背景、情境、条件、原因,才是辩证思考的正常步骤。
最后,冯老师对部分高三二模作文进行了解析,指出关键矛盾和破题、分析路径并提出教学建议,如强化概念界定训练,针对高频词预设多场景释义;通过“矛盾判断—变量分析—综合结论”三段式框架,破解“S是否P”类题目;注重现实案例迁移,避免哲学概念堆砌,提倡“说人话”式论述等。
区教研员郑艳红老师呼吁浦东新区高三语文教师学习冯渊老师下水解析作文题姿态,深入研究高考作文题和模拟题,发现一些规律,总结一些方法和策略,给到学生一些扎实有效的训练。同时,郑老师指出张培培老师的课直面当前作文教学难点,即在追问中推进思路,希望老师们以此次探索为起点,结合本校学生学情,在备课组中展开探索和实践。
本次教研活动既有时效性备考策略,更具方法论迁移价值,与会教师在思维碰撞中积蓄专业能量,共同期待六月考场绽放思维之花。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郑艳红
上师大附中 凌琦 李娟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