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葳蕤,万物生辉。4月24日下午,浦东新区高一语文教师在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开展了聚焦必修下第二单元的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区教研员胡根林博士组织,区中心组成员柳叶老师主持。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华二、张江实验、浦东外国语、上南中学、文建中学、建平世纪、周浦中学、尚德实验等多所学校老师亲临现场参加,全区其他语文教师通过直播平台线上同步观摩学习。

首先,北蔡高中的邱倩文老师带来一节精彩的《雷雨》研讨课。这节课以台本设计为核心任务,巧妙地将戏剧表演与文本解读结合,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为主动创作。从“初识台本”到“促剧成演”,再到“以演为鉴”,环环相扣,既锻炼了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演欲。台本示例的呈现,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创作方向,而量表评价则让优化过程有据可依。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戏剧的魅力,是一堂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戏剧教学课。

随后,北蔡高中的袁志方老师代表高一备课组做了第二单元教学思路的精彩分享。袁老师立足课标要求,以单元导语为纲,构建了该单元的整体设计思路。他对单元中的三篇课文,结合单元学习提示与学习任务,分别进行深入的教学解读,并以《雷雨》为例,介绍了单元重点突破课的设计要点。

接着,区中心组成员、上海中学东校语文教研组长王梦莹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第二单元的深度解读。王老师指出,本单元三篇文本对传统戏曲、中国现代话剧、西方戏剧均有涉及,我们要从单元导语出发,把握戏剧文学文本的阅读策略。讲座中,她分享了单元课型安排和设计思路,给出了单篇和多篇联读教学建议,指出单篇教学要找准切入口,多篇联读则要关注文本共同的主题指向。本场讲座内容充实,要言不烦,还为老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料。

压轴出场的是胡根林博士,他带来关于第二单元教学的重要提示。针对本单元教学,他提出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第一,以什么样的“大概念”来贯通单元?第二,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戏剧教学?第三,如何开展整合性阅读?他强调,本单元作为学生高中三年唯一完整的戏剧单元,要为学生理解和赏析戏剧文学打下必要的基础,建议以“戏剧语言与戏剧冲突”为大概念来贯通教学,建构戏剧文学的一般知识体系;他提供了四种戏剧文学的学习方式,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建议以改编与排演的方式来开展学习。结合对邱倩文老师这节课的充分分析,他指出,“教,就是让学生学”,学生在“读-写-演”的任务完成中才能获得戏剧学习的整体经验。他认为,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悲剧,都展现“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过程,但又各有特点,古今对比,中西对比,关注三者的关联,通过比较阅读,加深文本理解,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戏剧阅读的方法。他对刚结束的区期中命题统测情况也做了精要分析,强调回归语文教材,回归常态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最后的说课评课环节,现场老师们聚焦《雷雨》研讨课与第二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展开了热烈交流。北蔡高中的顾真榕,尚德实验左书珍、李润亚,上南中学的杨静,张江实验的李晓彤,文建中学的曹运等多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做了分享和讨论。教师们在发言中思维碰撞,观点交锋,将研讨气氛推向高潮。

现场活动结束后,老师们转向云端教研,线上观摩了上中东校刘永超老师和大团高中孙佳惠子老师的两节录像研讨课。刘永超老师执教的《窦娥冤》,围绕悲剧的审美价值展开深度探讨。课堂以王国维、鲁迅的悲剧理论为支点,聚焦窦娥“传统美德与反抗精神并存”的撕裂感,剖析其“怨天—信天—感天”的复杂心路。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分组研讨、展开激辩,既有人认为“冤魂复仇”更具讽刺张力,亦有观点强调“状元平反”凸显制度腐朽,教师则引入恩格斯“历史必然性”理论,引导学生思考经典悲剧唤醒社会良知的当代价值。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课堂最后以“《窦娥冤》的当代价值”为辩题,让AI充当防守一方,启发学生从多维视角审视经典,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孙佳惠子老师执教的《雷雨(节选)》聚焦于“台词片段赏析”这一核心任务,通过对比1978年与2004年两版剧本差异,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情节中四次发问的标点变化、潜台词及肢体语言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话剧台词的三大特性——个性化、动作性与潜台词。教师组织小组表演环节,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互评环节的反馈促使他们深化对话剧文本的理解。课堂最后引入AI展现台词片段赏析,辅助理解。整堂课以文本细读、互动探究和沉浸式表演贯穿,展现了戏剧文学与活动化课堂的魅力。

本次教研活动在感性与理性交织、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圆满落幕。从台本设计到悲剧审美,从语言特征探究到AI技术应用,每一堂课在学生热切的探究与沉浸的表演中实现了知识传递、思维启迪与能力培养。“教,就是让学生学”,这种感性与理性交融、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教学探索,为在场教师拨开了“双新”理念落地的迷雾。老师们充分感受到,在教育的道路上,既要坚守经典,传承文化之根,也要勇于创新,拥抱科技之花。让我们带着这份收获与思考,继续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深耕细作,为学生的成长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胡根林
北蔡高级中学 李姝威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