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为深入探讨法治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合与实践,推动教学提质增效,浦东新区六至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第四周教研活动顺利举行。本次活动聚焦“法治理论深耕赋能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由教研员朱晓琳老师主持,部分教师参与线下活动,其余教师通过线上平台积极参与。
观摩引路探融合 深耕理论促内化
首先,由川沙中学南校的顾鸿宇老师带来研讨课《树立法治观念》。本节课立足于法治观念的培育,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感知法律的尊严与力量;以“现象辨识—价值判断—观念形成”为逻辑主线,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对于社会秩序、公平正义的保障作用,促进法治观念从认知向认同的转化。

紧接着,由川沙中学南校的顾佳雯老师带来研讨课《学会依法办事》。顾老师聚焦于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巧妙设计“情境分析—方法探寻—行动模拟”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自觉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判断、选择和维权,将“依法办事”的要求从书本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行动能力,体现了法治教育的实践导向。

集智共研明路径 厚植根基强赋能
川沙中学南校的洪静怡老师代表学校备课组,以《法治专题备课组的建设路径与研究方向》为题进行了分享。她详细介绍了备课组在法治理论深度学习、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探索路径,强调了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在提升法治教学系统性和有效性的关键作用,为各校备课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进才中学北校的钱毓秀老师分享了题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青少年司法判例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探索》的专题报告。钱老师深入阐述了如何精选贴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青少年司法典型案例,并探索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旨在通过真实判例的分析,使抽象的法治原则变得可知可感,增强学生的法治体验和认同,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向青少年日常行为的自觉转化,为教师教学设计提供研究思路。

专家点拨指方向 凝练共识启新思
静安区教研员黄朝晖老师对观摩课和专题发言进行了专业点评。他高度评价了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并进一步深化指出:法治观念培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观念点下的信念”,即从法律条文的规定性出发,引导学生领悟法治背后的价值逻辑——保障每个人的权益,从而相信法律、依靠法律,形成“互助利他实则亦是保障自身权益,法律保障所有人,人人皆信法守法”的内在逻辑链条,使法治真正成为学生的坚定信念和行为自觉。

活动总结聚合力 砥砺前行续华章
最后,教研员朱晓琳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本次活动内容充实,既有生动的课堂实践展示,又有深度的备课组建设经验和前沿的教学研究探索,还有高水平的专家引领,为全区六至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宝贵借鉴。朱老师强调,法治理论的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各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化对法治理论的理解把握,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整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法治教学提质增效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朱晓琳
上海市川沙中学南校 洪静怡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