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8日下午,浦东新区初中科学学科在上海市绿川学校举行“基于单元促进学生探究思维发展”的主题教研,来自浦东新区市级强校工程学校、进才教育集团的科学教师代表和中心组成员参加了本次现场活动。
本次活动以“身边的溶液”单元以研究载体,力图在学科单元教学中融入项目化学习的元素,通过教学实践、教研微论坛和教学研讨三个环节依次展开研讨和交流。
第一板块为单元教学实践。
来自浦东模范中学东校的康顺和绿川学校的瞿汪洁这两位年青教师以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分别执教展示了“身边的溶液”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
康顺老师执教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1)》,带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描述等,初步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从生活经验的观察过渡到专业术语的学习和描述。首先,康老师以配制一杯蔗糖水这一活动场景引发学生思考“蔗糖去哪里了?”,引出溶解、溶液等专业术语;然后,他引导学生探究“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判断可溶物质与不可溶物质、学习用术语描述溶液的形成过程;接着,康老师通过追问“除了水是溶剂外,是否还有其他溶剂?”过渡到探究“水以外的溶剂”,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对比,找出水以外的一些溶剂,并尝试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选择良好溶剂去除衣物上的油渍。课堂最后,康老师还从物质的三态这个视角引发学生拓展思考,液体和气态也可以作为溶剂。

瞿汪洁老师执教第二课时——《溶液的形成(2)》,带领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完成探究方案的设计、评价和实施,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基础上,瞿老师以“如何快速制作一杯冰糖溶液?”为例,带领学生依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学生经历讨论实验思路、评价已有探究方案、实验验证等学习过程,不断加强体验。在此基础上,瞿老师结合雨水的基本成分引发学生讨论如何探究“酸雨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第二板块是教研微论坛。
竹园中学钱俊老师做了题为《科学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设计——以“身边的溶液”单元为例》的微报告。钱老师首先从科学学科为什么要进行项目化学习、如何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两个角度交流了对项目化学习的基本认识:学科项目化学习主旨是促进学生的“学习”,“项目”是一种载体;然后以“身边的溶液”单元为例,介绍了研究团队开展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基本思路:基于学科标准、单元设计教学、项目联系生活、探究提升能力、表现学习成果、评价促进学习。
第三板块为点评研讨。
浦东新区初中科学教研员姚霞老师主持点评研讨活动,与会教师分别就课本身进行了点评和交流,充分肯定了两位教师的单元教学优点,如注重探究活动的设计,在活动过程中引发学生思维的发生,重视实验、观察等基本技能。
老师们也指出了本单元的项目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优化学习项目、促进学生真实地开展探究进行了热烈讨论,如将“酸雨对植物的生长影响”实验改为“雨水对植物的生长影响”,通过引导学生长周期观察植物在不同雨水(含酸雨)的生长情况自己提出问题,为何有的雨水会妨碍植物生长?可能是有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完成“雨水的成分检验”、“酸雨的防治报告”等系列学习项目,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次研讨是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第一部分,在随后的教研活动中将持续推出新的教学实践和研讨。相信在不断实践、研讨的过程中,科学老师们对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项目化学习等教学趋势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撰稿人:浦东教发院 姚霞;竹园中学 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