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点亮临港美好未来。11月28日下午,临港新片区中小幼美术教师代表、瞿剑宛美育教师培训基地学员走进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中学,开展了基于美术学科素养培育的美术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展示活动。
【教学展示】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中学青年教师徐文文带领着孩子们在充满民俗意蕴的环境里开展了《临港情怀:瓦片上的文脉》一课,将小瓦片与学校办学理念、中国古代象形字的形义美进行“三结合”,用文化、创意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点亮我们的未来。
徐老师借助镜头采访学校周边的长者,将长辈“请”入课堂,从过来人的口中了解到近70年间芦潮港地区农村住宅瓦片的演变,让学生从多维度了解其应用价值与象征意义。小小瓦片见证了文化的变迁,承载着文化的底蕴。
孩子们在课程中扮演考古人员,探索甲骨文在造型中所蕴含的形式美、意境美,感受汉字所传达出的中国人特有的情怀——内敛、中庸、本分。
同时,学生们借助马蒂斯的色彩装饰技巧,纷纷拿出画笔,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生命的掌舵者”结合甲骨文的造型之美,创作出一副大型装置艺术。
通过对校园文化与综合材料的表现,传递对校园文化与育人目标的认同感;巧妙利用瓦片与甲骨文结合的思路,逐步激发学生对活化在我们生活中的综合造型媒材挖掘与利用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自觉树立“美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要善于“用发现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美的创意和艺术样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育教育观。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己生命的掌舵者,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发展的舵手,在人生的航程中行稳致远。“临”海扬帆,“港”通天下,讲好临港故事,临港明天需要我们共同来书写!
【互动研讨】
临港实验中学 张波
这是一堂增强文化传承意识的课:徐老师通过课堂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索中国古文字和古建筑材料的演变和迭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代发展下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变化,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这是一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徐老师设计的课堂不仅注重传统艺术的传承,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探索。学生通过老物件:瓦片;新形式:装置艺术,现代的设计思路,古老的文字来表达自我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一堂提高美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课:徐老师通过真实情景的作业设计,在作品中融合校园育人文化,让学生能够将对学校的爱内化后又通过作品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素质。这无疑是一堂精彩的课,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愉悦和美感,对于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美术素养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这更是一堂能展现出临港新片区美育课堂风貌的课,年轻的老师,崭新的课堂,风奋发向上的学校风貌。
南汇四中 王甦佳
在郊区,在我们的家乡,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近,一砖一瓦一墙诉说的都是故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徐老师的课堂从真实情境出发,娓娓道来。通过对学校厨师、保洁阿姨、保安员这些可敬可爱人的十分贴近生活的本地话采访,让学生了解农村房屋从茅草屋顶到琉璃瓦屋顶的演变。引导学生通过在瓦片表面结合甲骨文与装饰色彩进行二次创作,创造出具有当代性,并能表达校园文化理念与育人价值的作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智慧和精神命脉的认知,体验了传统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它紧扣生命活力,也贴近学生发展需要。做到了对文化的传承和对未来的展望,是一节饱含艺术魅力、文化内涵与创新设计的精彩课堂。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中学 张丽萍
通过观摩徐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到的第一点是情境式教学的重要性,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营造一种教学氛围,寓教于乐,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向往,同时还能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结合起来。第二点就是跨学科的融合,以音乐和美术学科为例,音乐和美术,一个是听觉的艺术,一个是视觉的艺术。从音乐学科角度讲,美术能够给音乐学科提供“视觉形象”的支持,使音乐可视化。比如说勾画旋律线条,将音乐的情绪呈现出来,再比如说通过手绘音乐家的人物形象,促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深入了解音乐家,理解音乐家创作的初衷和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合理地运用跨学科主题教学,对于各学科教师来说,不仅能帮助自身站在更高维上看到学科育人的意义和本学科的价值,还可以促使教师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建共享,有利于解决学生跨学科学习面临的挑战。对于学生来说,跨学科主题学习让他们认识、体察到各学科文化之间的联系,在充满想象和实践的空间中,迈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中学 张译文
瓦片作为传统的建筑材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象形文字则是古代人们用来记录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它们通过图案和符号来表达意义。
在这节课上,徐老师以瓦片为载体,巧妙地结合了象形文字的表现形式,将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生动地呈现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与感悟学校的办学理念,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情感。
通过这种方式,徐老师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承与创新并不矛盾,相反,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而创新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它使我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勇于创新。学会多角度、多维度地看待事物,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艺术综合素养。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中学 宋家佳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的表现十分积极。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实践。他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时,学生们与老师一起探讨解决方案,共同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学会了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再依赖老师的指导,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来找到答案。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除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还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不仅学到了数学的知识,还学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科学、艺术等。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中学 唐乐瑶
本次美术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给我对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带来很多启发和感悟,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多元化教学方式:本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包括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作品,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语文学科中,也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参加辩论比赛、进行话剧表演、进行创意写作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2、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在语文学科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写作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创新思维的培养:美术学科项目化学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对语文学科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在语文学科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创意写作、辩论比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家讲座】
研讨结束后,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临港分院美育研究员瞿剑宛老师对徐文文老师的课程进行了点评,他指出以下几点:
1.人文性课题紧扣新课标精神,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浓郁的教学环境,增添了区域特色,培育学生对家乡的亲情,助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3.信息技术赋能,凸显了美术学科教学特色,提高了学生对造型艺术——瓦片上进行象形字创作的过程与方法的认识、理解、表现与创造能力。
4.巧妙地将瓦片的前世今生、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古代象形字得以碰撞、汇集、融合,由此产生一种新的艺术样式,赋予新的育人思想,新的图像内涵,彰显了学校教育精神。
5.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与思维,学会像艺术家一样去思考、去创作,尽心、尽情、尽力地传播生活美、时代美、学校美、临港美。
之后瞿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以《美育精神下临港区域中小幼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主题的专题讲座。瞿老师从新时代的美育精神入手,表示要依托临港的区域性优势开发美育课程,并展示了现已创建的临港区域性“10系列”美育课程群。瞿老师表示有生命活力的美育课程价值在于其紧扣时代脉搏,通透把握课程标准,扣住社会生活发展需求,贴近学生发展需要,体现美育精神核心价值为根本点、出发点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要打造一支热爱美育教育,善于教学、善于研究、乐于奉献的临港美育师资队伍,迎接临港美好明天。
临港因海而生,因港而活,因梦而美;临港,是年轻的城市,是年轻人的城市,是充满梦想的城市,是临港人展示人生价值的城市;临港,是一座传承文脉、关注当下、着眼未来、展望世界的城市;作为临港地区的美育教师们更要用海的气魄、海的精神而勇立潮头,砥砺奋进!
供稿: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中学 张丽萍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中学 徐文文
供图: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中学 张译文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中学 朋冰妍
审核:瞿剑宛 朱孔洋 刘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