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帮助一线教师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的本质特征以及与探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的密切联系,在新学期推进“双新”背景下“两类课程”的转型与高质量实施,2024年2月28日下午,浦东新区初中两类课程第二周教研活动在我院举行。
本次活动由初中两类课程教研员祝俊风老师组织并主持。活动特邀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姚军老师为全体两类课程教师带来专题讲座《真事真做获真知(智)》。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白云云老师、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梅志俊老师分别围绕“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进行了案例分享。祝俊风老师介绍了本学期两类课程的教研活动主题和基本安排,中心组成员、学科高地成员、进才实验中学、洋泾菊园学校、江镇中学、建平实验地杰中学、临港一中、进才东校“两类课程”负责人或教师代表近30人线下参会,其余“两类课程”教师通过教研平台参加了线上活动。
专家讲座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姚军老师以《真事真做获真知(智)》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体会。他从科技前沿信息切入,就“培养怎样的人”引发大家思考,让老师们明确开发符合“双新”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姚老师带领大家重温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的文件要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重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重点强调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化对价值的理解和认同,特别是在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三点建议:做好规划、定好规矩、建好资源。在对接研究型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可以将研究型课程的规则意识和关键技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维度目标进行对接,特别是将问题解决作为主要的对接点。
学校要认真学习和执行国家课程的要求,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原有的课程迁移过来,并进行目标对接、内容对接和管理对接。同时,学校还需要研究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链接关系,确保课程的稳妥实施,最终促使学校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两类课程”的转型与高质量实施,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案例分享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的白云云老师分享了《“三生”教育理念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设计》。白老师从学校“与生命相连、与生活相通、与生态相融”的“相遇式”课程理念出发,介绍了学校的整体课程设计和发展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课程的评价方式和学生管理要求以及教师的培训与校本教研机制。多份图表展示出实验东校清晰的课程结构和丰富的课程内容,为其他正在梳理、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起到了由点及面的示范作用。
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梅志俊老师分享了《“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学校秉承“五育融合、愉悦创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教育理念,顶层设计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四个维度明确了六年级至九年级的分目标,将原拓展型课程中部分以考察探究、设计制作为主的社团活动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转型,将德育类活动和跨学科探究活动不断进行融合。此外,梅老师还介绍了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课时的安排和人员结构的组织,对老师的指导要求和学生的管理要求,课程的评价方式和教师的培训与校本教研机制,资源配套、经费保障与安全保障。分享内容充实,结构明晰,给老师们提供了多样的课程设计路径。
新学期工作
祝老师解读了新学期的教研主题、工作重点和思路,包括市级网络教研、校本课程的专项展示和研讨、课程教学调研、区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重点介绍了由多部门联合组织的“指向创造力培养的初中跨学科研究性学习”课例研究项目,助力学校“新两类课程”的深入开发和师资发展。姚军老师对两位老师的分享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两套方案经过一轮迭代,从条理、思路和结构方面更为清晰。他感谢两所学校所做的先行努力,也鼓励更多学校积极尝试和探索,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推动浦东教育高质量发展。教研员祝俊风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小结,希望老师们能加深对“新两类课程”的理解,结合各自校情,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甄别梳理,迁移一部分有质量的原有课程,开发一部分有特色的新课程,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个性发展所需要。
中心组会议
最后,中心组成员和学科高地成员就如何有效开展本学期主题教研(含专题展示)筹备工作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和分工。祝老师还召集参与市课程教学调研的六所点上学校两类课程负责人或教师代表,围绕相关材料准备和工具试用进行了专项培训。浦东新区两类课程的老师会积极参与、深入研讨、勇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也期待本学期的主题教研活动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祝俊风
上海市新云台中学 吴 斌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