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人工智能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2025年4月8日下午,以“引导数字化转型 关注项目化实施 凸显多样化呈现”为主题的浦东新区第八周初中艺术/美术学科教研活动在上海市侨光中学举行。
墨拓新貌展风采
上海市侨光中学杜泓老师执教的六年级《拓印新貌》一课,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之前课程内容,强化了学生对墨拓技艺的理解。接着,以“墨拓风华 校园传承”为主题,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强调了疏密变化和色彩变化等创作要领,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细节处理。学生分组完成墨拓作品创作,展示校园文化的独特印记,并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理解墨拓技艺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整个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墨拓技艺的基本方法,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创新者。
点评精要促提升

初中艺术/美术教研员沈学文老师认为,《拓印新貌》一课基于项目化学习方式,以“墨拓风华·校园传承”为主题,将传统墨拓技艺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学习平台。单元课程设计环环相扣,从回顾知识到动手实践,再到作品展示与评价,层层递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墨拓作品,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传统墨拓技艺的掌握。同时AI技术的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构思。沈老师强调,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加强专业技法的示范指导,以提升教学效果。

初中艺术/美术兼职教研员王宗良老师对执教老师的专业素养表示高度肯定。认为其专业能力扎实且教学经验丰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粉笔现场书写板书的方式,充分展现自身的书法功底,进一步彰显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王老师也对教师在课前的充分准备表示认可,认为这种真实呈现的教学态度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专题讲座启思维
沈学文老师做《“智”绘未来:AI赋能初中美术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专题讲座。沈老师结合大量丰富的案例,深入展现了AI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多样化应用场景。这些案例充分证明了AI技术如何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不仅显著提升了教师的备课效率,还极大地拓宽了课堂教学的边界。AI技术正在重塑艺术教学的形态,丰富了教学手段,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赋能,为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描绘出了一幅充满创新与可能性的蓝图。
高地研讨探新径

《人工智能赋能初中美术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学科高地项目研讨会暨中学美术工作坊活动中,沈老师先介绍了初中美术工作坊学员情况分析及培训目标、培训内容、预期成果等事宜。初中美术学科高地项目组的老师分享了子课题研究成果,为老师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灵感。本次分享主要探讨AI如何赋能美术学科项目化学习,涵盖传统教学改进、各类型课程实践等为教师们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光明学校徐奕老师的“古字趣画”公共艺术项目旨在将古字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项目面向八年级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深入了解古文字艺术特征和公共艺术概念,掌握古字变形设计与立体模型制作技能。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为学校美育工作注入新活力,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浦东模范中学东校陈佳老师开展用电子绘本讲述“我们的故事”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挖掘身边故事题材进行创作。她以真实情境激发兴趣,分解项目任务,搭建学习支架,运用AI技术辅助创作。学生完成电子绘本后走进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实现美育价值。该项目促使学生在艺术表达中关注自我成长、生活体验与社会观察,通过叙事性创作深化审美感知与人文素养,形成“发现-体验-感悟”的美育闭环。


杨思中学康宇雯老师的《初心之旅立体书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以艺术学科为切入点,深度融合红色文化与跨学科创新,设计了六课时的项目化学习课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结合传统技法与AI技术,创作立体书传递红色文化精神。课程涵盖主题探讨、艺术欣赏、技法学习、构思设计、作品创作及展览展评等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其成为红色文化传播者,又提升了创新能力,为AI赋能艺术教育探索了新路径。


浦东模范中学周蓉老师《水色映魔都——以古老技艺赋彩当代都市》美术项目化单元是学校六年级美术草木染特色课程的内容。单元活动中,学生向名作学习,领悟前人思想和艺术精髓;融合剪刻和草木染工艺,探索新材料、新技法。在实践创作中尝试创新,在深层体会中领悟文化内涵。


临港实验中学张波老师《我眼中的校园风景》美术项目化学习以油画创作为核心,结合学校建校10周年的真实情境,学生将以“风景这边独好”为主题,绘制一幅校园小幅风景油画,为学校献上独特的色彩名片。项目涵盖主题欣赏、技法探索、构思创作、实践绘制和作品展评五个环节,引导学生从观察到创作,深入体验油画艺术的魅力。通过跨学科融合和真实任务驱动,学生不仅掌握油画技法,更学会用艺术表达对校园的热爱,培养审美感知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尚德实验马平平老师《“校园雕塑”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以真实任务为驱动,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对母校校园文化理念的感知与认同,通过校园雕塑设计的创作实践,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课程利用AI赋能,运用Meshy与FLBOOK赋能雕塑教学,辅助生成效果图和制作电子学习档案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作效率。


欣竹中学于宛伶老师《沙画里的诗情画意》美术项目化学习以古诗词为载体,融合美术、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构建“解构诗意——沙画创作——数字转化”三阶段学习路径。学生通过意象分析提炼诗词意境,运用撒沙、转场等技法创作动态沙画,结合AI动画与视频剪辑技术生成数字作品。在“以沙为墨”的实践中,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掌握数字媒体技能,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出诗词沙画短视频,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数字创新的有机融合。


南汇二中韩婕杰老师《风味人间·寻味惠南》美术单元化研究项目,以惠南地区传统美食文化为依托,通过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从现代视角出发,探索美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学生在“惠南美食溯源”“惠南美食视觉”“惠南美食推广”三个单元中,分别体验美食文化调研员、平面设计师、美食推广大使等角色,借助AI技术赋能成果,以宣传册、微视频等形式呈现,实现对家乡美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在项目中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全面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尚德实验唐彦颖老师《中国非遗文化的色彩之美》项目化单元课程,以校园花朝节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艺术作品宣传非遗文化。课程融合跨学科内容,借助数字化 AI 技术,通过色彩知识学习、非遗调研、文创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传承意识,提升综合素养,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陆行北校徐青澜老师《追敦煌而遇 焕新彩而行》美术项目化学习以“敦煌之美的传承与创新”为大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深入探索并提炼敦煌艺术元素,挖掘其文化的独特魅力,并设计出富有创意且多样化的文创产品。
本次活动让各位老师领略了科技与艺术交融带来的无限潜力。AI工具如同教师手中的新画笔,为艺术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见证更多的创新与突破,携手共绘艺术教育的新篇章。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沈学文
周浦实验学校 刘燕琳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