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一场聚焦高中美术鉴赏课深度学习的教研活动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由彭学军老师组织开展,围绕高中美术学科高地项目《高中美术鉴赏课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七位课题组成员分享阶段性成果,以“美术鉴赏课深度学习”为核心理念,探索艺术鉴赏与核心素养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活动在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举行。首先,由彭学军老师以《高中美术鉴赏课深度学习》为题展开培训。围绕“美术鉴赏”和“深度学习”的核心概念,彭老师阐释了素养本位的高中美术“鉴赏+”深度学习教学模式,即“鉴赏+核心知识技能的实践体验”。通过“解读主题——深入鉴赏”的闭环,帮助学生从表层认知跃升至批判性思维。彭老师对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要点”进行详细的解读,并着重强调“指导学生以鉴赏报告学习单为支架展开学习”以及学生“鉴赏评述”的重要性。

紧接着,课题组成员依次分享和交流:
1.《高中美术表现性绘画深度鉴赏——以德朗艺术为例》上海中学东校,李思捷

李思捷老师以法国艺术家德朗的作品为切入,基于上海书画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围绕三大核心展开:表现性绘画、深度鉴赏四步法、情境化创作实践。李老师引导学生用电子书软件记录创作过程,实现鉴赏报告数字化,以校园风景画创作为真实任务驱动,创作出具有情感张力的作品。
2.《草间弥生作品深度鉴赏》上海市新场中学,施湘

施湘老师结合自身艺术和心理学科的双重背景,带领学生深入鉴赏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探索自身心理健康表达。引导学生通过波点进行创作释放情绪,并结合心理学量表评估学生的情感变化。艺术成为情绪疏导的桥梁,学生从“不敢画”到主动表达,展现创造力与疗愈作用。
3.《中华图腾浮雕深度鉴赏》上海市进才中学,张杨

张杨老师的课程中,学生们深入鉴赏中国传统图腾浮雕,融合AI技术辅助创作。从“图腾文化解读”到设计草图到“AI生成效果图”,最后“手工浮雕”实践,学生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当然,AI是工具而非终点,张老师的课程中引导学生对比手工温度与数字生成的差异,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最后,张老师以视频形式,展示学生在深度鉴赏中的演讲评述成果。
4.《富春山居图深度鉴赏》上海市敬业中学,丁江平

丁江平老师的教学以《富春山居图》为切入点,通过费德曼四步法构建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深度学习路径,结合大单元主题“中国山水画的美学与哲学内涵”,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解密艺术语言。学生以《富春山居图》的艺术特色进行水墨创作体验,既有技法传承,也有创新表达,从学生深度鉴赏的演讲视频中,老师们体会到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5.《毕加索与立体主义深度鉴赏》上海市川沙中学,朱止庐

朱止庐老师的课程引导学生深入鉴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通过平板获取网络资源,结合生活经验深化理解。他的课堂中引入AI技术辅助创作,强调“过程探索”而非结果复制。实践成果丰富,并引发对艺术时代性的思考,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技术工具与创作实践的结合,提升艺术对现实问题的表现力。
6.《视觉变革深度鉴赏——以康定斯基作品为例》交大附中嘉定分校,金丽燕

金丽燕老师的课程围绕抽象艺术的深度鉴赏,探索情绪的可视化。学生将日常情绪转化为康定斯基式的几何符号,金老师展示学生作品《裹挟》,以Wi-Fi符号隐喻信息焦虑,还有的学生通过聆听交响曲创作,用线条与色彩再现音乐节奏,让抽象艺术成为情感表达的通用语言。
7.《米开朗基罗雕塑深度鉴赏》上海市香山中学,周思远

周思远老师聚焦米开朗基罗的写实雕塑,结合学情,设计以“写实艺术”展开的深度鉴赏课程。通过“大师作品初步鉴赏→解剖学分析→石膏像写生→雕塑实验室创作→鉴赏评述”的学习路径,学生临摹《大卫》局部,探索写实技法中的光影与结构,通过体验雕塑的难度,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精神,反思当下学习态度。

每一位老师的课例分享后,彭老师都针对性地进行了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案例中的优点和不足,在场的老师们都受益匪浅。最后,彭老师总结发言,教师们应持续推进“美术单元深度学习”研究,重视主题性的课程开发,深化艺术与科技、文化的融合,为学生搭建更开放的学习平台。
这场分享不仅是阶段性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关于“美育未来形态”的深度思辨。正如彭学军老师总结所言:“在数字浪潮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唯有扎根深度学习的土壤,才能让艺术教育真正唤醒心灵,滋养生命的创造力。”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彭学军
上海市川沙中学 计语帆 岳琪琪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