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下午,浦东新区初中科学第四周教研活动在峨山院区举行。本次教研活动以“深入理解科学教育内在规律,提升科学教师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次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的王美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并由区科学教研员姚老师作总结点评,为与会教师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一、理论溯源与前沿:洞察科学学习的本质
王美教授带来《科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的精彩讲座,她系统梳理了学习科学的发展脉络,引导教师们从理论高度重新审视“学习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
王教授指出,对学习的理解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关注外部刺激与反应)、到认知主义(关注内部信息加工)、再到参与主义(强调在真实情境与社会协商中学习)的演进。她重点剖析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局限,如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的社会建构性以及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进而引出了以“情境学习理论”为代表的“参与主义”视角,强调了“实践共同体”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在介绍理论研究新进展时,王教授重点讲解了学习进阶理论,详细阐述了其构成要素:学习目标、进阶变量、成就水平等。此外,她还介绍了具身认知、脚手架理论、科学身份理论等前沿方向,为教师们打开了新的视野,指明了科学学习研究的最新趋势。

二、教研引领与转化:架设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
讲座结束后,区科学教研员姚老师进行了精辟的点评与指导。姚老师首先提醒教师们要正确认识教育理论的特性——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理论有唯一的定论,而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正体现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
姚老师强调,教育理论对于一线教师的价值是为其提供观察课堂、分析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姚老师指出,当前一线教师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丰富的教学实践转化为规范的实证研究(或称循证研究)。她鼓励教师们借鉴王教授案例中的学术研究思路进行针对性深度阅读,并尝试将理论视角应用于课堂观察,系统收集学生的行为表现等实证资料,从日常教学中发现真问题,利用理论工具进行分析、提炼,最终形成高质量的课题或论文,从而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跨越。

三、活动总结与展望
本次教研活动内容充实,意义深远。王美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帮助教师们构建了系统的学习科学理论框架;姚老师的指导则脚踏实地,为教师们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生产力指明了具体路径。
活动结束之际,姚老师勉励全体科学教师,以此次学习为新的起点,加强理论阅读,勇于实践探索,在科学教育研究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共同推动我区科学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姚霞
进才实验中学 黄伦
审核: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