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初染,桂香渐浓。9月25日下午,浦东新区高二语文教师共赴北蔡高级中学,围绕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开展专题教研。本次活动由高二语文教研员胡根林博士组织,区中心组成员、华东师大二附中柳叶教师主持,采用“线下主会场+线上直播”双轨模式进行。华二、张江实验、上南中学、浦东中学等多校教师现场参与,全区高二语文教师通过云端同步观摩,共探“双新”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活动伊始,北蔡高级中学的袁志方老师带来了现场研讨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本节课以“通过现场播报,深切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庄严宣告的历史意义”为核心任务情境,巧妙创设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学习场域,并借助AI技术提供思维支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思考。课堂上,历史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厚的学养,生动讲述了相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时代语境,为理解文本奠定了坚实的情感与认知基础。在历史情境的浸润下,学生通过深情诵读、字斟句酌的语言品析,特别是对身份选择等细节的深入推敲,逐步领悟到这篇开幕词强大感染力的内在缘由。整堂课以“记者现场播报”作为最终的课堂成果输出,不仅实现了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有机融合,更有效落实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学生在真实任务驱动下,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深化了对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的理解与认同,教学目标明确,效果显著。

随后,区中心组成员、东昌中学孙丽杰老师带来了精彩讲座《选必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解读》。孙老师开宗明义地指出,不同于必修教材的基础性,选择性必修教材具有显著的研究性和拓展性特征,教师应当立足学习任务群,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讲座中,孙老师精准剖析单元导语,直指教学实践的痛点——普遍存在“重选材组材、轻主题内涵”倾向。而后她从“崇高”“体式”双维度切入,着重向老师们阐释了“崇高”的超越性内涵,并关联文本展开精讲。讲解过程中,孙老师提出“历史背景有效介入”这一跨学科教学策略,帮助教师们解决学生情感隔阂这一教学难点,贯通作品内容与单元主题的深层关联。孙老师的讲座既体现了其精研教材的学术深度,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为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

接着,北蔡高级中学顾真榕老师代表本校高二语文备课组,分享了单元教学解读基础上的整体设计样例。从教材文本深度解读切入,聚焦革命传统作品的文体特质与精神内核:首先以单篇精读课为基点,通过“革命历史脉络梳理”、“典型人物形象提炼”等基础任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继而通过自读课与专题研讨,推动学生跳出文本框架,结合大阅兵,在历史与当下的互文中思考“革命精神的当代传承”等深层命题;最后,设计“优秀新闻评选”、“现场报道演讲”、“专题头版文章撰写”等多元成果输出活动,将阅读感悟转化为演讲表达、跨媒介写作等实践行动,助力学生完成从知识积累到能力迁移、从情感共鸣到价值认同的完整进阶。北蔡高中语文备课组的第一单元设计样例兼具实操性与创新性,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启发。

最后,教研员胡根林博士以《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双新”语文课堂建构》为题,为全体教师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专题讲座。胡老师立足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系统阐释了“双新”课堂的核心逻辑——以“完成任务”为枢纽,推动“目标—任务—活动—成果”的一体化设计。这一理念突破了单篇教学的碎片化局限,将课程标准中的学段要求、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转化为可操作、可观测的学习目标,进而通过结构化的任务链串联起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最终以可视化的学习成果(如问题解决方案、创意表达作品等)检验目标达成度,真正实现了“教有方向、学有路径、评有依据”的闭环。胡老师特别强调,教师需跳出“知识讲授者”的传统角色,通过课前的深度准备,转型为“引导者、资源提供者、课堂推进者、评价者”的复合角色。这种身份转换的本质,是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范式迁移: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场,而是以核心任务为驱动的“做事课堂”——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调用语言积累、思维方法与审美经验,在“做中学”。胡老师还指出,当今时代,AI技术的工具辅助与跨学科视角的深度融合,是赋能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路径。对“双新”课堂的探索,既需要拥抱技术变革的时代需求,又要坚守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随后的评课环节中,来自张江实验、上南中学、浦东中学、文建中学、建平世纪、周浦中学等多所学校的老师们先后发言,结合自己的听课体会和本单元的备课经验进行了分享与交流,现场研讨氛围热烈。

线下活动结束后,教师们转至云端,通过钉钉群观摩三节线上研讨课。北蔡高中邱倩文老师执教的《长征胜利万岁》,以任务情境链贯穿课堂:依托AI提纲支架聚焦叙事视角探究,结合历史语境解析文本创作艺术,并通过赏析任务成果展评检验学习成效,实现技术工具与文本细读的有机融合。杨思高中杨露老师《别了,“不列颠尼亚”》则以学生真实疑问为起点,围绕标题设置、视角转换、细节捕捉与历史语境还原等维度展开,联动历史、政治学科深度开掘文本的历史厚重感,最终以“入选推荐理由”作为成果输出形式,推动阅读向表达转化。大团高级中学孙佳惠子老师执教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将“撰写颁奖词”作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借助AI工具并结合历史与地理的学科知识,深入理解作品中现实与历史交织、富有纵深感的写作艺术,进而体悟其中蕴含的深厚家国情怀。三节课均以技术赋能突破传统课堂边界,以跨学科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生动诠释了智能时代语文教学“技术支撑+学科融通”的创新样态。

本次教研以第一单元的教材内容为研思起点,聚焦革命传统作品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与教学策略的创新突破,借助AI技术赋能、跨学科教学视角,积极探索“双新”课堂转型的新样态。恰如《诗经》所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教研始终以“以研促教、以教提质”为核心要义。活动中,教师们深耕学情分析、精雕课例打磨,在守正与创新的交融中淬炼教学智慧。专家引领与精品课例的双重滋养,既助力教师拓宽教育视野、厚植专业学养,更推动教研成果转化为学生浸润传统底蕴、面向时代发展的精神底色,为语文学科注入了鲜活的发展力量。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胡根林
进才中学 缪白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