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育美 研行致远
记浦东新区第4周高中美术教研活动
发布人:季永华
发布日期:2025-09-30
浏览量:110
2025年9月23日下午,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中美术教研活动在上海市川沙中学举行,本次活动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美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推动数字化转型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教研活动由浦东新区高中艺术(美术)教研员彭学军老师主持,特邀奉贤区美术教研员钱雪锋老师做专家指导。

上海市川沙中学朱止庐老师执教了大单元教学《破译达芬奇密码—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写实智慧》第一课时《破译达芬奇:写实技法的核心密码》。本课创设贯穿单元的真实情境任务,让学生以“文艺复兴艺术观察员”身份介入,赋予学习以使命感和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驱动深度学习。通过展示达芬奇原作与仿作,组织学生投票并陈述理由,引导学生从“感觉像”转向“为什么像”,为后续技法探究埋下伏笔。在“微笑复刻实验”活动中,设置了“表情管理组”“AI生成组”和“综合运用组”,学生分组通过肢体模仿感受面部肌肉的微妙变化,通过C30平板AI工具尝试生成类似微笑,让抽象的“情感传递”变得可视、可感、可操作,直观揭示了技法服务于情感的逻辑,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现代意义,与达芬奇的科学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朱老师在教学中借用“爱因斯坦与梦露合成图”这一现代视觉案例,生动演示了清晰线条与模糊晕染的视觉差异。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理解“渐隐法”的“边缘消失”原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最后作品赏析实践环节学生通过C30平板完成观点云分享,实现即时反馈与个性化指导,为听课教师呈现了一堂指向核心素养、充满智慧光芒的高中美术鉴赏课。


互动研讨环节,参会教师聚焦教学展示热烈交流,围绕人工智能在美术课堂的应用策略、教学工具与材料选择等问题展开探讨。部分教师受美术评价环节启发,提出将AI用于课题研究数字化评价,为教学评价创新开辟新路径。

钱雪锋老师做专家点评: 本节课成功地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转化为了可执行、可评价的课堂教学实践。本课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其顶层设计,朱教师没有将教学目标简单设定为“了解达芬奇的技法”,而是提炼出 “破译美学密码” 这一吸引学生的核心任务,并升华为 “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写实智慧” 这一大观念。教学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单元整体意识。教学目标中的“知道”“理解”“能做”“成为”,清晰地勾勒出从知识技能到素养内化的路径,特别是“成为文艺复兴艺术观察员”的情景设置,将学习从外在任务转化为内在身份认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投入度。本设计不是传统美术课的碎片化知识传授,构建了一个以“大观念”为引领、以“基本问题”为驱动、以“情境任务”为载体的完整学习生态系统。

彭学军老师在总结中提到:本次教研活动成功地将一个传统的艺术史课题,转化为一个充满探究性、技术感与文化张力的现代化教学设计,为《写实方法》这一单元提供了可执行的参考。建议朱老师根据研讨意见完善教案与课件,在授课后收集学生作品与反馈,形成经典课例。将此课例中“情境创设”“亲身体验”“技术赋能”的核心策略,迁移至其他单元教学中,持续推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未来,浦东区高中美术教师们将继续深耕“数智赋能美育”,探索“有温度的科技”与“有深度的美育”共生共长的未来图景,为每个孩子构建面向未来的美学成长坐标系。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彭学军
上海市川沙中学 赵莉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