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下午,金新幼儿园区级重点课题《民间故事活动中幼儿主动学习行为的表现性评价研究》开题论证会在金新幼儿园东陆部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特邀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科研指导部常务副主任郑新华博士、吕萍老师莅临指导,园长蔡春梅、课题组成员及家委会代表共同参与。本次会议由幼儿园科研组长孙晓晨老师主持。

【开题汇报】
课题主持人蔡春梅园长、科研组长孙晓晨老师课题实践背景、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汇报。在前期民间故事活动实践研究中,课题组发现幼儿在主动学习方面仍存在依赖成人指令、探索主动性不足等问题,教师则在评价标准、方法与应用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基于此,本课题聚焦表现性评价,旨在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升教师观察、识别与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课题立项后,课题组通过查阅文献和教师座谈,进一步明确了“民间故事活动”、“主动学习”、“表现性评价”等核心概念,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进行统整后,遵循课题研究的量力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课题组具体化研究内容,形成研究任务群,构筑闭环研究路径,达成预期成果。

【同行引领】
在专家点评环节,郑新华博士从“宣讲”与“动员”的双重功能出发,对课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本课题的核心在于观察幼儿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任务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并建议在现有五大主动学习行为维度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与同伴、材料、教师互动的建构主义视角,增强评价的互动性与情境性。郑博士特别强调了民间故事活动在文化冲突与道德议题方面的独特价值,提出可借鉴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设计思路,引导幼儿在多视角讨论中形成审慎判断。他还结合AI时代背景,分享了智能技术在课堂观察、视频分析、量化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前景,鼓励课题组在“人机协同”中探索、研究、创新。

吕萍老师从课题设计与实施层面给予了具体指导。她充分肯定了课题的选题价值与研究基础,指出该课题不仅回应了当前学前教育评价领域的薄弱点,也与教育部、上海市注重过程质量、以幼儿为本的评价导向高度契合。吕老师指出课题实施应紧密结合教师日常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教师的学习和智慧共享,通过“德尔菲法”形成具有本园实际的民间故事活动中幼儿主动学习行为指标体系,采用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方式,在真实情境中逐步构建可操作、可调适的评价工具。吕老师还特别提到家园协同的重要性,建议将家长纳入评价信息的收集主体,通过“成长记录册”、“学习故事”等方式,实现教师、幼儿、家长三方的“三角互证”,提升评价数据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交流研讨】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教师与家委会代表围绕如何观察幼儿主动学习行为、家长如何参与评价过程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有家长表示,最初对“评价”一词感到紧张,担心会走向标准化评判,但在了解表现性评价重在过程记录与成长发现之后,深感认同,并希望借此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兴趣与潜能。
还有家长从二孩养育经验出发,提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希望课题能关注幼儿在主动性行为中的个体差异,并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学习故事。
课题组教师也积极回应,表示将在后续研究中开发“家长友好型”观察工具,通过检核表、班级日志、成长档案等方式,帮助家长更系统、更科学地记录与理解孩子的主动学习过程,实现家园同步观察、共同支持。
【园长寄语】
会议最后,蔡春梅园长对本次开题论证会进行了总结发言。她首先向两位专家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对开题报告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供了专业而高效的指导。专家提出的“挖掘民间故事文化冲突价值”以及“将家长纳入评价信息收集主体”等建议,尤其为课题组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蔡园长也对各位家长一直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正是家长对我园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配合,才促成了家园社协同共育的良好开端。

课题组将充分吸纳专家的智慧,进一步强化“评价即支持”的理念,让表现性评价真正成为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研究最终要回归到“成就每一个孩子”的初心,教师也将与家长携手,通过科学的观察与评价,共同支持幼儿在主动学习品质方面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民间故事活动中实现个性化的成长。

供稿:教育科研指导部 吕萍
金新幼儿园 孙晓晨
审核:郑新华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