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双新”背景下诗词教学有效路径,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2025年10月9日下午,以“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古诗词阅读策略”为主题的浦东新区高一语文教研活动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本次活动由区教研员郑艳红老师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进行,通过微讲座、研究课、课后研讨等形式,共同探讨古诗词教学策略。
概念驱动: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设计
活动伊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的叶素华老师以“融通·体验·创造”为核心,构建素养导向的诗歌教学体系。通过“融通”整合青春主题文本,以群文阅读、专题比较深化认知;“体验”阶段通过朗诵、意象解码、辩论等活动激发情感共鸣;“创造”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并以“青春诗会”展示成果,实现从理解到表达的转化。

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的严毓棋老师紧扣“劳动光荣”单元核心概念,通过人物通讯典型事件分析、新闻评论角度辨析等任务,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精神内涵;以“时代脊梁·劳动赞歌”情境任务驱动,实施五阶段九课时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完成通讯写作、新闻短评撰写等实践成果,强化实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促进媒介素养与价值认同的融合。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周隽老师以“困境中的抉择”为单元核心概念,聚焦诗人对生命困境的艺术超越。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读历史语境,结合诵读、意象分析把握诗歌形式与情感;分阶段引导学生从探寻诗人困境、解码艺术手法到撰写文学短评,层层深入,提升审美感知与批判表达能力。

三位老师的分享各具特色,均体现“核心概念引领”与“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既保持语文教学传统特色,又融入创新元素,为一线教师单元整体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路径。
课堂实践:多课型共研诗歌阅读策略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万晖霞老师执教的《短歌行》,运用吟诵教学法,通过情感坐标轴等可视化工具,将韵脚开合度转化为四重“低沉-上扬”情感曲线,揭示声韵与情感的深层关联。在语言品味基础上,结合汉末社会背景与曹操政治抱负,引导学生从声韵技法探究到士人精神领悟,实现语言实践与文化解读的有机统一。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盛澜老师执教的《因景悟情识诗魂》单元梳理课,在学生自主梳理的基础上,以“意象-意境-情志”转化逻辑为核心脉络,通过“江”意象的对比探究,引导学生从具体意象分析入手,深入把握不同诗歌中景与情的关联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与思维品质。

除了现场课堂外,ClassIn平台有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晓彤老师的《万象皆诗歌,与AI共绘心灵的别致》诗歌写作指导课。以意象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多学科视角进行意象创新实践,深入解析意脉理论的情感流动与意象组合规律。引入AI协同创作,师生共同构建评价体系,实现从传统诗歌写作到智能艺术表达的跨越,展现了技术赋能下诗歌教学新样态。

研讨升华:思维碰撞共谋教育新篇
在课后研讨环节,万晖霞、张盛澜及高晓彤三位老师进行了执教反思,分享了各自的教学设计思路与课后感悟,让与会教师更深入地理解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如何具体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为不同课型的诗词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和富有启发性的实施路径。

课堂观察员深入剖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行为表现。通过分析学生小组讨论中的互动模式、个体思考的轨迹变化以及关键学习事件的发生逻辑,为教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学生视角。这种基于实证的研讨方式,不仅让教学设计更贴近学情,更在共享、共建、共研的氛围中深化了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促进了教研团队的专业协同发展。
00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静静博士对此次教研活动进行点评。她指出,诗歌教学需聚焦士大夫创作核心规律,以“人生低谷常为创作高峰”为关键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不同人生境遇下的选择。在核心概念解读上,她强调避免对“意象”“意境”的浅表化阐释,倡导教师依托专业学术资源,构建??“艺术表达—人生境遇—时代历史—个人选择”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助力学生从单篇诗歌推导文艺理论,提升学术与审美能力。在课堂设计方面,陈静静博士强调要关注学生差异化表现,包容语言粗糙但抓住核心情感的表达,优先确保学生理解诗歌内核,教学设计须遵循“??一看就懂、一想就有趣??”的原则,通过高质量的协同学习任务,培养学生深度思考与互助倾听的习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学相长,润物无声。在此次教研活动的尾声,郑艳红老师指出本次教研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导向,推动古诗词教学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并期待老师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探索。
学无止境,教亦无涯。本次教研不仅是教学策略的研讨,更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地。浦东高一语文团队将继续秉持共同研习、协同进步的宗旨,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持续探索,携手书写育人工作的新篇章。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郑艳红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蔡俊峰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