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新”实践 把握教材基本观点
记浦东新区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八周教研活动
发布人:瞿振芳
发布日期:2025-10-24
浏览量:130
2025年10月21日下午,上海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何宁老师应邀来到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开展了以《春山可望,岁月可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统编教材使用指南》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活动由区教研员朱晓琳老师主持,六至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代表参与现场互动。

登高望远:新教材的“春山”之新
新教材如同“春山”,需要教师登高望远,把握其新意。何老师强调,“双新”背景下的教材变革不仅是内容更新,更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重在立德树人与素养导向。何老师提出,教师首先要把握教材观点,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这要求教师超越单纯的知识点梳理,深入理解知识背后的学科方法、思想与价值,将静态的、平面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立体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内化。其次,教师要从三个维度理解教材变化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的调整逻辑,合理界定教学深度与广度,理解教材的跨学科融合特点。最后,教师要建立一体化视角,强化各学段目标的递进性,凸显各学段教学内容特色,提高教学方式适切性,彰显价值形成的进阶性,实现纵向衔接、横向贯通。


寻径探幽:新教材的“可为”之法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何老师提出四个转化路径:一是从“教材案例”到“本土情境”的转化。教师应结合教材核心目标,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通过角色代入、实践体验增强代入感,使价值观教育更加生动可感。二是从“教材活动”到“任务驱动”的转变。将静态活动设计转化为有明确目标、真实情境和操作步骤的动态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三是从“教材结论”到“思辨过程”的转化。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创设矛盾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将教材结论转化为主动探究与辩证思考。四是从“教材评价”到“成长叙事”的转变。将静态的“知识评价”转化为动态的“个人成长故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重构认知,实现从“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反思成长”的转变。



共赴山海:新教材的“成长”之效
何老师强调,新教材推动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要求教师深度解读教材,理解编写逻辑,挖掘育人价值,明确教学目标层次。同时,要通过建立协同发展生态,实现从“个体成长”到“团队共进”。通过教材研习共同体、专家指导与反馈,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实现教师群体共同成长。


教研员朱晓琳老师进行了总结:何老师为我们清晰勾勒出新教材运用之道。从登高望远把握新教材内涵,到寻径探幽探索转化路径,再到共赴山海实现成长之效,环环相扣。这为教师指明方向,教师既要自身深度钻研,又要借助团队力量。相信在此指引下,教师能更好驾驭新教材,助力学生成长,推动教育迈向新高度。
整场讲座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指导,描绘了新教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下一阶段,各校学科组还将基于本次活动的内容开展专题校本研修,通过“市-区-校”一体化的研修路径,整体提升区域教师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能力,以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支撑浦东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朱晓琳
张江集团学校 韩春红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