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推进“双新”教育改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5月20日下午,浦东新区初中艺术/美术学科教研活动在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举行。本次活动以“引导数字化转型,关注项目化实施,凸显多样化呈现”为主题,探索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分为教学展示与互动研讨两个环节。


教学展示
在建平实验中学陈建平老师执教的《毕加索笔下的人物形象》一课中,以经典名作《格尔尼卡》为范例,引导学生深入赏析毕加索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学生在赏析过程中,不仅拓宽了审美视野,提升了多元艺术鉴赏能力,还通过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相关历史事件,深刻感悟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进一步厚植了社会责任感,筑牢了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学生运用所学的立体主义解构重组方法,完成了一幅以“奇怪的脸”为主题的人物头像画,并借助AI工具辅助创作。通过参考AI生成的作品,学生进一步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力和创意。在创作实践中,学生深刻领悟到立体主义通过多视角解构与重组,揭示事物的多面性和本质,体现了对世界多元性和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从而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出对多元视角的独特把握和对复杂世界的深刻洞察。



建平实验中学沈利炎老师执教的《画中乡景——吴冠中的对比与调和》一课,以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水乡为切入点,通过课堂示范、AI互动小 游戏、小组活动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点、线、面的疏密布局与墨色浓淡实现画面中对比与调和的平衡。课堂上,学生通过临摹与作品评价活动,体验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理念的融合,展现艺术创作中理性分析与感性表达的结合,感受画面中传达出的家乡情感。



教学研讨
浦东新区初中艺术/美术兼职教研员王宗良老师对两节课做了专业的点评。他认为陈建平老师引导学生对作品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艺术家创作意图。在作品色彩分析上聚焦悲剧基调与反战内核,巧妙植入和平理念。针对立体主义艺术风格的特点,教学中需进一步探索化繁为简的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主义。王老师从教学设计角度出发对沈利炎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其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清晰、素材丰富,既注重艺术理论渗透,又关注到了文化内涵。建议在专业内容上进一步精简,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简单与乐趣,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最后,浦东新区初中美术/艺术教研员沈学文老师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总结。沈老师对陈建平老师和沈利炎老师的精彩授课给予了肯定。沈老师指出,陈建平老师的《毕加索笔下的人物形象》一课,以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为核心,通过深入剖析《格尔尼卡》等作品,让学生不仅理解了立体主义的艺术特点,还通过实践掌握了相关绘画技巧。特别是 AI 工具的引入,为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对于沈利炎老师的《画中乡景——吴冠中的对比与调和》一课,沈老师认为其教学设计合理且富有层次,育人价值显著。通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点、线、面”等绘画元素,学生深入理解了吴冠中作品中的美学法则,并将其运用到创作中,成为江南文化的传播者。AI 技术的巧妙融入,如在“画中探秘”中补充内容、在“以评促学”中优化画面,不仅丰富了学习资源,还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素养。沈老师强调,教学设计应深挖课标,强化大概念意识,以基本问题为导向引领教学实践,全方位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她鼓励所有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将艺术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且具有前瞻性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观摩教学展示、参与研讨交流,深化了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解,明确了教学创新的方向。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数字化转型与项目化实施,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沈学文
建平实验中学 陈建平 沈利炎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