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了,这意味着每一位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明确的依据进行培养。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了解和深化对此的认知。10月27日上午,浦东新区第21期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举行了题为“教育文献法ABC——以核心素养为例”的研修活动。
此次研修活动由学校发展中心学校科研指导室郑新华老师主持,主要活动流程如下:一、“核心素养”的文献从哪里找;二、“核心素养”文献该如何精选;三、“核心素养”如何准确全面解读;四、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
课前郑老师首先与个别交流了相关“核心素养”的知晓情况,课的一开始他直接介绍了中国知网,这个世界上最权威最全面的中文数据库。因此,接下来就是通过该数据库的检索来确定核心素养的范围和数量。在研修中,通过尝试比较,发现首先明确教育归属于“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其次通过“主题”来检索,这样的文献的范畴较为聚焦。即使这样,学员们发现文献数量也有两千多篇。接下来问题就是如何精选,“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新政策研究,那么其是有一定的时效。学员经过讨论,一个常态化有经费支撑的的研究持续时间最多五年,那么可以从“发表时间”上来筛选出2012年至今的文献。学员们受到启发,把它看作是课题来进行细分,那么课题立项的层级依必须要纳入考虑,层次越高越应该关注。此外就是作者单位也要考虑,高层次的政策研究几乎都是高校来承担。由此精选思路被打开,不仅利用“被引用数”、“下载数”,而且还体会到从题目字面去把握主题内容。由此,学员们聚焦到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八篇文章。
那么,该如何阅读?郑老师设计四个问题,请学员们分组研讨。具体问题如下:1、谁是该项研究的核心人物,请从文章找出证据2、此项研究最为重要的研究机构是哪个或哪些?3、“核心素养”是如何研究出来的?4、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研讨要求如下:1、这些回答必须从已有材料中给出明确的证据来支持;2、将研讨结论写在纸上,并选派代表分组分享。
经过近四十分钟的分组研讨,学员一致认为,北师大的林崇德教师是该项研究的“老大”,他受教育部的委托从2013年开始组织团队开展研究。这个团队以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为基地包括四个地方性师范院校,按照学段来分工开展,甚至于有教师用二期课改来对比分析,得出范式转换的结论,即从教育学到心理学的转换。学员们不仅从研究的历程变化来关注核心素养的研究过程,而且也能从研究方法和具体过程来反驳和印证课前摸底的某些观念与猜测,例如深入理解了核心素养研究的实证基础。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青年教师最为关注的。大家通过研讨大致认可两种落实思路:第一个是从素养选取某个指标,结合学科能力进行细化,然后“以学(素养)定教,巧设情境”,最后由个别实践推广到一般教学。另外一种思路是具体到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重视能力养成—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科特色。
经过此次研修活动,无论青年教师选择何种课题来研究,大致领会和尝试过了文献检索与分析的一般流程与做法,而且也为落实学生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供稿:浦东教发院学校发展中心 郑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