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已成功举办21期,旨在为新区普教系统培养一批掌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独立进行课题选题、方案设计、实施研究、资料分析与论文撰写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按照培养计划,2017年10月19日,第22期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开班典礼在进才北校如期举行,本期共招收98名中小幼学员,按照学段分13个组,配备13名专业指导老师带教。参加开班典礼的有教发院学校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丽琴,学校发展中心科研室全体科研人员。活动由班主任杨海燕主持。杨老师从分组带教情况、课程安排和学员管理要求等三个方面对班级管理进行了介绍。

来自南汇五中的杨蕾老师,作为第21期科研班优秀学员的代表做了发言。杨老师说,这个培训在我工作处于彷徨期时,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指明了一条通往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能够成功获得这个培训机会无疑是幸运的,接下来的这一年值得在座每一位的期待和坚持。
当然,这一年必定是艰苦的。开始着手自己的研究课题时,确定课题时的反复思量和讨论、做文献综述时的彻夜阅读和搜索、研究过程中的设计和资料收集,写大纲时用的一张张大纸、论文成型阶段的一次次精修。这些过程无一不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脑力和体力投入。
那么,是什么吸引着我们面对如此之苦的培训还是甘之若殆呢?答案不言而喻,因为培训的收获远远高于自己付出的这些辛劳,培训得到的成长远远高于自己为此花费的时间。在这个培训中,我们将听到专业的科研人员为我们精心准备的殷实讲座;我们将结识一群具有共同教育理想的伙伴;我们将遇到一位无比负责而又专业的导师;我们将体验一次完整又实在的课题研究过程。
讲座的殷实在于它们不同于我们一般听到的讲座那样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具体怎么做。实用是这些讲座的一大特点。案例研究、经验总结、行动研究、实验法、统计法、文献搜索方式……曾经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渐模糊的东西慢慢变得清晰起来,讲师接地气的讲解方法也让我们开始明白作为一个普通教师要如何做属于我们自己的研究。他们独到的见解和宽阔的视野在征服我们的同时,也指点了我们提升自我的修炼之路。培训中的“大纸”法也让我们理论结合实践,促进内容理解、同伴交流和实践操作上的体验,加深印象。而众多专家“私藏”的推荐书目也非常值得我们留意并细读。培训期间我也养成了看纸质书、写侧评的习惯。
伙伴的支持不仅仅是一起吃饭、上课的温暖和欢快,更是一次次在遇到研究难题时无私帮助的感动。研究初始,为了确定课题内容,大家聚在一块群策群力,最终在导师的帮助下一个个敲定了研究方向。为了确保彼此实证研究的有效进行,我们轮流听评课,帮助观察课堂,提出建议。交流大纲的时候,大家也都帮着彼此考虑改进的可能性。因此,虽然一年中只做了一个课题研究,事实上,却是参与了一组四、五个课题的研究,不仅有益于自己课题更顺利地推进,也同时能从他人的课题思路中汲取到许多技能。
从困惑于课堂教学的失败到积极找寻对策,从一味指责学生到每天的自省和记录,从对课题研究的无从下手,到最后论文内容的删减和精修,在导师的敦促和帮助下,我们都在渐渐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忙碌因这种感知而充满了动力和喜悦。
来自竹园小学的彭朗老师,代表22期科研班新学员做了发言。彭老师说,很荣幸有机会来到这里进行科研骨干培训,使我的职业生涯保持新鲜和动力,不疲倦、不懈怠,使我的教育教学研究有机会在培训和强化中更加专业化。
说到“研究”这一词汇,曾经我以为是自有生命以来一直存在的,比如说小孩子自出生便会开始研究身边的世界!在进入华师大学习并踏入教育行业后,随着知识的拓展和深入,所有我曾经自认为的研究都土崩瓦解了,我明白了原来的这些“研究”充其量也就算作观察,没有理论基础,没有实践检验,没有应用和创新,与“研究”这一词汇的概念相差甚远。所以,我今天做的这个介绍的题目就是《研究,始于生命,精于专业》,只有专业化了,我们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研究。
今天,成为第22科研骨干培训班的学员之一,我才有真正接近“研究”这一词汇的感觉。因为现在工作的学校“竹园小学”是一所非常重视项目和课题研究的学校,也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和机遇,让我与研究越走越近,所以在这之前,也曾参与过几个课题的研究工作,例如:第三教育署的“一校多区的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探究”、“青年教师自主管理模式的探索”等等,所有这些研究的经历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专业性”很重要。专业化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精准,更有说服力,更经得起考验,也使得研究的成果更有价值。前些日子和先生整理家里的文件,看到他在学校时进行的科研课题,我很诧异的一点是,他在课题中运用的解决方法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被证实是无效的,但他却很引以为豪,因为证实这种方法无效也是他潜心研究的成果。一直以来,我所阅读的一些文献资料是都是成功的案例,但如今,我对研究还有了另一层认识,即便没有成功,也是我们有意义的探索过程,对一项课题的研究可以是无成果的,但用心、用行动、投入精力做的这项专业研究一定是有价值的,因为后人的研究可以以我们的研究为基础。
学校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丽琴博士对98名青年教师寄予了厚望,跟大家分享了做研究的体会和心得。王老师说,很荣幸作为科研室的代表来做这个讲话,对这个堪称浦东新区教科研的黄埔军校的骨干班,我一直心怀敬意,做到第22期,实在是不容易,更重要的是,为浦东新区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科研型的教师,使我们的科研队伍日益壮大。我相信,经过一年的努力,你们也会像以往21届学员一样,不仅拿出了让自己满意的研究报告,更从此爱上科研,成为专业成长道路上更加坚定地走科研与教学、科研与管理互相促进、比翼齐飞的科研型教师。
每年的开班都在桂花飘香的金秋,随着课程的深入,导师们会陪伴你们一起走过寒冬,走过初春,到五月、六月,将会迎来你们的收获季。根据历年的惯例,经过导师和同伴的帮助、打磨,你们都会选出一个心仪的小课题,运用在这一年中系统学习到的科研方法,做一个切口小、有实效的实践性研究,最终完成一篇能代表自己当前水准的代表作。我手中的最新一期《浦东教育研究》10月增刊,就收录了暑假前刚刚结业的21期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的57篇论文和研究报告,阅读着这样的文章,我有一种特别的敬意,一方面是对我的同事们由衷敬佩,是他们手把手地指导了学员的课题研究全过程,另一方面我也对学员们的认真、投入心怀敬佩,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能沉下心来做一个真正的研究、朴实的研究,花一年时间克服很多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系统进行科研知识、技能的学习,我觉得是很有情怀、也很浪漫的一件事。选择了这个培训班,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你们已经选择了认真,选择了专注,也同时选择了优秀,选择了坚持!
衷心祝福全体学员在这个难得的学习平台上,享受学习,享受研究,享受秋叶春花、冬雪夏阳等等人生历练带来的丰富体验,并将它们化在即将出发的研究历程当中,最终凝练成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预祝本期培训班圆满成功!
(供稿:学校发展中心 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