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发展中心教育科研指导室全体同仁的精心筹备下,2017年10月24日下午,浦东新区“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读书与成长”征文颁奖会在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峨山路院区隆重举行。颁奖会由学校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丽琴博士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知名教师研究专家刘良华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肇丰老师应邀出席;市区两级“黄浦杯”长三角征文的获奖者以及各类民间读书团体积极参与了本次会议。

刘良华教授为获奖者及读书爱好者做题为《教师阅读与教师成长》的专题讲座。刘教授深入浅出地从读书两大派别在尊德性与道问学、学思关系与知行关系的方面的不同出发,提出教师应该怎样读书。他认为读书由孔子缘起,经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路,可以分成心学与理学两派,并一直延伸到现当代。刘教授非常推崇心学的读书之法,主张用心学构建“大气象、大格局、大脉络”。按照心学之法,读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本身,而是让人格更强大,“修炼人格、与人为善”。关于学思关系,刘教授从分析《论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入手,引用王阳明的心学观点谈思的重要性。思的背后是我与世界的关系,突出“我”的自得与觉悟。这与西方哲学的“主体主义转向”暗合,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他提倡老师们读书不要“我跟着书跑”,而是“让书跟着我跑”。关于知行关系,刘教授认为应该往信念的方向读书,把知转化为信仰并促动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把行转化为真知和信念,打通知行关系。关于读什么书?刘教授推荐大家一方面按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老子》的顺序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另一方面以提升学生学业成就为出发点,读段力佩、顾泠沅、卢仲衡、黎世法等教育前辈的书和现当代教育实验史,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
市征文二等奖、区征文一等级获得者、上海市实验学校陆如萍老师做了题为《课程式阅读的实践探索——以翻译与共读<中小学生纪律教育>为例》的发言。“课程式阅读”既是新的阅读方式,也是新的教师培训课程实施形式,它的背后有一连串的故事。陆老师和同伴共同完成从翻译一本书到开发一门区级教师培训课程,再到完成一篇高质量征文的探索过程,期间团队成员的砥砺互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学段科研员郑新华博士对陆老师的发言做了点评。他认为陆老师和她的小团队从“翻着读”到“做着读”,通过课程主体活动设计,不但找回了译著出版时缺失的全书精华——“尊严”,并且建构了新知,体现了教师阅读与专家阅读的差异——“做”。
市征文二等奖、区征文一等级获得者、金囡幼儿园教研组长罗轶老师随后做了精彩发言。她认为阅读只有回到工作、回到生活、回到实践之中,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内心的力量。她介绍了自己为了解决教研难题,在精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基础上,将三个心理学效应运用到教研组研课的三个不同环节的实践及收获。幼儿园学段科研员傅敏敏老师点评了罗老师的发言。罗老师作为能上课能做讲座的幼儿园明星教师,起初对教育科研也充满了畏惧,但是她能从教研问题出发,带着问题读书和开展行动的探索之旅,并在“被迫”的梳理、总结中再学习,最后几易其稿,出色完成征文。这个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老师们都应该积极地阅读、行动,而且,必须“写下来”!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肇丰老师是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读书与成长”征文的组织者和本次颁奖特邀的点评嘉宾。张老师的发言主题是《浦东教师获奖的秘密》。张老师首先列数了本次征文浦东新区获得一个一等奖、六个二等奖,这在上海其他区县和长三角各城市参赛区中都是没有的佳绩。张老师从聚焦研究与思考、研究就是写作、重视观摩与交流和在生活中寻找优秀的伙伴四个方面分析浦东教师获奖的原因。从一等奖获奖者赵明艳老师身上,我们看到教师要进行有主题的读书的重要性,要积极探索行动背后的道理,实践与反思有效结合;教师们应该学习西方哲学弥补表达中逻辑性不足的问题;观摩和交流能改变人的认知结构,把同伴和书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和优秀的人同行,在优秀人的团队中自己也能更优秀,像“心世界”读书会和黄建初教育科研基地的学员们一样。张老师最后祝愿大家通过持续的读书,都能拥有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会后,所有获奖者与特邀专家以及学校教育科研指导室的科研员们集体合影。

(供稿:学校发展中心 张娜、殷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