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浦东新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项目实验校的实践成效,继上学期集中汇报后,为进一步推进深化实施,院项目组开学初即再次请市级专家入校指导,同时,在项目主持人带队下,我院各相关条线研究人员共同参与。
10月26日上午,在项目主持人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区域教育中心主任李彦荣带队下,项目组专家及项目组成员俞莉丹老师来到上海南汇中学,与川沙中学、浦东外国语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一起在南汇中学校长康潇津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南中的创新实验室,实地感受学校创新素养培育的行动与成果。随后项目组及专家听取了南汇中学、浦东外国语学校和川沙中学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项目汇报交流。

南汇中学康潇津校长首先作了题为《基于课程的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的汇报,阐述了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提升创新素养培育功能;完善创新社团的管理,促进创新素养的培育;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分级推进研究性学习。并介绍了项目实施的三个经验:整合学校特色资源的并行模式、逐步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梯度模式、创新实验室助推资优生的渐进模式。总结了项目的两个成效,一是课程建设与课题研究齐头并进,二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步增强。此外康校长还强调下一阶段工作目标是联合校外资源,提升学生小课题研究的质量,促进本校教师全员全程参与,加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浦东外国语学校教学管理部主任董俊及副主任陆袆老师做了《国际人才创新素养培育阶段性汇报》,旨在培养具备扎实外语基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国际人才培养+创新素养渗透=国际人才创新素养培育”为模式,建立了国际人才培养课程群,包括跨文化理解类、跨文化交流类、跨文化应对类课程。强调浦外学生的创新品格来源于学校特有的文化浸润,而创新能力及意识依托于课程群建设。项目实施路径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学生社团(实践)、和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群(意识和思维)。本学期项目组重点开展了课程开发、教师创新意识培养、重点教师一对一座谈、一人一堂转型课等探索实践。

川沙中学陈忠新校长及教学处副主任张艳以《德才兼并、技趣相偕》为题汇报了学校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项目,着力进行学生的“创新人格培育+创新能力培育”。学校基于已有项目感悟式德育项目、国际理解教育与跨文化交际项目、创新科技项目,开展五个一德育实践、跨国文化交流、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硬件建设、学校师资建设与校外资源的合作与开发等探索。并且开发了新的创新素养项目:寒暑假学术职业体验、中学生物理学术竞赛、数据建模和数据挖掘等,不断推进项目实施。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三所学校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付出和智慧,并对三所学校后续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宝贵建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突出各个学校的创新素养培育的特色,形成鲜明的主题;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规范性,将项目研究作为严谨的课题来设计实施,不仅要有量的提升,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三是与国家当前的政策对接,比如关注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等理念与项目研究的关系。

最后项目负责人李彦荣主任充分肯定了三所学校取得的成果:南汇中学注重全课程设计,外国语凸显国际人才培养,川中紧抓德才兼备,都体现了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现有基础的把握,并不断促进项目的持续发展。同时希望各实验校围绕主题,按照课题和项目研究的思路,规范项目开展的过程,为未来工作成果的产出提供可见的支持。重点思考学校办学目标与项目目标的关系、建立项目工作团队、分解项目实施路径和任务、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扎实开展项目研究。希望创新素养培育项目成为学校办学新的内在活力的激发点,基于项目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的空间,实现教师理念的变化,实现课堂文化、学校文化的转变,最终回馈到我们的学生,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本次项目指导为高中组创新素养实验校的中期阶段性成果提炼做了充分的指导,明确了后期项目实施的方向,推动了项目的有序发展,同时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重要且迫切,学校创新实践的道路漫长而艰辛,我们将继续这一步伐,聚力教育发展!
(供稿:学校发展中心 俞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