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的课桌排列,静心凝神的阅读圈划,四人围桌的轻声讨论,小组面向全班泰然自若的陈述,同伴倾听之后的补充辩驳……一切都是那样充满活力,一切都是那样自信、自如,一切都是那样的有条不紊。课堂原来还能这样,学生原来还有这样的潜质!这就是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这就是良好倾听和表达习惯的精彩呈现!
10月31日下午,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发展中心主办、浦东新区新港小学承办的“开放课堂,构建学习共同体——小学生课堂倾听与表达习惯培养的课例研究”在新港小学隆重举行。教发院学校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丽琴博士及部分科研员,教科研特级教师黄建初及其领衔的惠南学区教学研究工作室学员,新港小学校领导、部分教师,浦东兄弟学校教科研主任及部分语文教师,嘉定徐行中学部分教师等六十多位老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活动由浦东教发院学校发展中心科研员杨海燕老师主持。首先观看了《学习共同体继续前进》专题片,让老师们对学习共同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杨海燕老师介绍了此次的研究主题与研究思路,并对如何进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作了说明。
老师们观课时 “做学生的观察员”,坐在学生的边上,重点观察一组4名学生,或1-2名焦点学生。通常是学优生或边缘化学生,可课前跟上课老师了解学生情况确定焦点对象;也可以课前与学生做简要的访谈,根据自己的判断,锁定观察对象。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学习障碍以及同伴的互学情况。
接着进行观课,新港小学周威丽老师执教四年级语文《武松打虎》。周老师的课,课堂中没有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也没有你争我抢的举手发言,而是同学们在静静地阅读、轻轻地与同伴交流、耐心地倾听别人发言,在思考中用笔时不时快速地记录着的真实学习。学生与课本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与倾听者的对话在对文章的仔细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这就是学习共同体提出的安静的、信任的、尊重的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倾听者、组织者,串联与反刍由教师引导,学习则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会倾听才能得到学习伙伴的提示和倾诉,形成新的认识,如此才发生了真实有效的学习。

观课之后周威丽老师做主题发言“如何做一个会倾听的老师”。她回顾了自己实践学习共同体的经历,虽然只有一年有余,但学生的倾听与表达的习惯有了质的飞跃,思维能力也快速提高。
之后是观课研讨,同样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观察员几个人一组,围在一起。六十多个老师组成了九个学习小组。按照主持人杨海燕老师讲述的学习共同体的课例研讨规则,先组内讨论,充分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学生学习情况,采用具体的、描述性的、叙事性的语言,讲课堂上发生的故事。研讨时尽量避免评价任课教师。并基于课堂事实阐明自己的收获、发现与见解,特别是自己从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以及自己的反思。
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发院俞莉丹老师以及向阳小学、东海学校、老港小学的老师作了观察发言,他们用“合作、倾听、对话、提问”等词概括学生的学习状态,肯定孩子们良好的倾听与表达等习惯的表现,对如何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抓住核心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浦东教发院的郑新华博士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出发,以课前学习单的完成情况作为学情分析的基础,以周老师提出的五个关键问题作为线索,并结合课堂观察,剖析了周老师如何以倾听为基础,通过串联和反刍把学习引向深入。
教发院学校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丽琴博士随后做了点评。她用“合作、习惯、编织、发现”对今天的课堂作概括,并送给周威丽老师和现场老师一个词汇——勇气,要勇于学习,勇于实践,勇于挑战!
最后,黄建初老师对本次研讨活动作了小结,同时给在场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开展自己的课堂研究,挑战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把教育做得更好,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有意义!

(供稿:学校发展中心 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