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10日、14日,浦东教发院学校发展中心牵头,组织了三场浦东新区第四批新优质学校的专家咨询会,分别聚焦课程建设、教学与教师发展、学校综合发展等主题,聘请专家与学校主要领导面对面,就各校的创建方案(含规划、重点项目)进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为各校的“新优质”创建之旅指引航向。

基教处的沈建平老师高度关注本次专家咨询会,7日一大早就赶到首场设在陆行北校的会场,与专家、汇报学校的校长进行深度交流,带来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创建校的殷切期待与关怀。浦东教发院学校发展中心原副主任吴为民老师主持、组织了3场咨询会,他以双重身份(专家、项目管理者)参与了几乎每一家的咨询交流,为学校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参加这次系列专家咨询会的学校一共有23家,每校都事先提交了新优质学校创建规划和重点项目研究方案,并现场进行了十五分钟左右的介绍。专家组认真聆听学校的创建思路,然后分别针对提交的文本进行具体点评,提出了大量前瞻性、建设性的建议。
如第一家接受专家咨询的进涛小学,以《实施校本课程,助推特色发展》为主题,详细汇报了该校“拥有梦想,体验成功”的办学理念,和这些年来打造航天特色的科教故事,目前的重点项目则为“航天科技”校本课程的课堂实践。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安桂清博士充分肯定了该校的课程建设基础,认为课程特色已经凸显,完成了部分教材等建设任务,但她也中肯地指出,校本课程的建设最重要的不是编教材,而是从目标设定到最后的课程评价,形成内在的一致性。建议重新梳理一下学校的科技课程体系,与目前强调的科学素养培育挂起钩来,课程体系的目标架构要有一套更上位的陈述,特别是要把学校特色的一些内涵“化”进去,如“梦想”“成功”。
再如办学百年、地处特定区域的泥城小学,详细介绍了本校的特色课程,以及目前正在开展的重点项目“小城故事——德育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浦东新区教育学会会长赵连根老师在充分肯定泥城人辛勤探索的基础上,抛出这样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泥城小学原来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现在面临着新的转型。泥城进入新的时代、发展时期,学校想过没有应该有新的定位?确实,地处临港新区,泥城人应该把握历史机遇,从农村学校走向现代学校,迈向新的征程。一番话说得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振奋起来。
2.现代学校制度的逻辑结构有哪些内涵?要素、层次、表述,都要想清楚再写。对于规划而言,新概念当然要,但结构、逻辑体系更重要。要把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统整起来,形成具有泥城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已有的芦苇课程等特色,不能仅仅定位在乡土教材,要赋予生命的内涵,提炼“芦苇”的精神实质,但又要放在课程体系中,是很多好的课程中的一门。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胡庆芳研究员本次参与了11所新优质学校的现场咨询。他一方面站在市级新优质项目推进的高度,带来全市及价值追求层面的指导,如在点评浦东新区实验小学的规划时,就充分肯定其提出的师生共同成长,与市里的建设目标高度一致,指出,新优质项目重要的追求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快乐、自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同时,他也对每一家的规划、重点项目方案做了深入细致的剖析,亲切地与校长、学校研究人员们就很多细节进行切磋。如针对书院中学的重点项目“发展教师教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他提出了八个方面的细化建议,句句真切,条条可行:1.素养不只是能力,首先是教育教学的艺术情怀;2.学生成长的人文关怀;3.学生学情的了解能力;4.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5.学习任务的设计能力(有创新元素,而不是拿现成的试题就用);6.学生学习的引导能力;7.加强学生学习的前测;8.做好导学的设计。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的鞠玉翠教授以多年的教育哲学和学生心理研究之积淀,给接受咨询的学校带来了不一样的启发。比如针对张江镇中心小学的重点项目“基于课程小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她指出是一个不错的选题,针对了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缺失选择能力的问题,从课程角度说,可以通过开设多样课程、作业分层化等做一些基础的尝试,但整体来说,对于小学生,这个选题太难,能让孩子在选择的实践中有一定的选择意识就很好,最好定位成“选择的启蒙”。建议学校在方案的结构做进一步调整:第一部分说清楚选择能力普遍缺失的现实问题;第二部分讲学校的实践基础,已经做了哪些事,有了一些什么效果;后面再继续呈现准备着力的举措,等等。
这些站位高又接地气、平等又平和的专家指导,让接受咨询的学校领导、老师感到很受启发,纷纷表示,有了专家的导航,对新优质学校的涵义与定位理解得更加清晰了,对规划的制定和重点项目的设计更加胸有成竹了。我们有理由期待,这23家新优质学校在各自的新征程上,会走得更稳健,步伐会更坚定。让我们一起期待浦东新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呈现出更美好的教育图景!
(供稿:学校发展中心 王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