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在星雨幼儿园总部,召开了2013年区级课题《幼儿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展示会。本次活动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发展中心科研员吕萍和星雨幼儿园园长吴捷联合精心策划与组织。上海市教科院科研室主任黄娟娟研究员,第一教育署曹忠署长、赵国雯书记、竺清科长,浦东教发院学校发展中心分管领导朱爱忠、科研员吕萍,第一教育署幼儿园科研组长及部分教师共6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浦东教发院吕萍老师、星雨幼儿园钱月红老师共同主持。

本次成果展示活动有五项内容:民俗小庙会、民俗教育展示、传统民俗表演、课题成果汇报、专家与领导讲话。
一进入幼儿园,浓郁的民俗气息扑面而来,民俗小庙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广场上,社区奶奶腰鼓队精神抖擞地扭起来、跳起来,喜庆的声音、欢快的笑声传遍了整个美丽的校园。操场上,红红火火的舞龙长队正舞得开心。幼儿园大厅热闹非凡:写书法、做糖人、搓汤圆、包春卷、包饺子、做烧麦、编制围巾、刺绣……,每个摊位都吸引了很多孩子。走上二楼,孩子们正在玩民间游戏:跳房子、扔沙包、滚铁圈……。三楼是茶室和民俗一条街:有趣的皮影戏、东北大炕、磨坊……在社区奶奶、家长、老师的陪伴下,孩子们动手做一做、玩一玩,沉浸在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中。


热闹的小庙会后,大家观摩了两节民俗教育活动。曹乐琪老师用上海话执教小班沪语活动《洋伞开会了》。曹老师巧妙运用音乐、信息技术激发宝贝们学习上海话的积极性,形式有趣新颖。孩子们或标准或“洋泾浜”的上海话让在座的每一位都忍俊不禁。钱文老师执教大班陶泥活动《梅花朵朵开》,在优雅的民俗音乐氛围中,幼儿捏捏、粘粘玩陶泥,塑造出一朵朵造型各异的梅花。


悠扬的古筝伴着沉静的二胡,传统民乐开启了传统民俗表演。漂亮的老师穿着传统服饰优雅地舞出了一曲《青花瓷》。此时,舞台的一边,多才多艺的秦怡晨老师正挥毫书写对孩子的真心祝福。接着,孩子们表演《三字经》、《中国功夫》,展现独特的“精”“气”“神”。妈妈和宝贝们一起带来的《亲子秀》,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拜年、读书、生活场景。


精彩的表演后,星雨幼儿园园长吴捷做了《民俗文化渗透在星雨的每一个角落》专题汇报。吴老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课题研究的初衷、历程、发展与成效。秦老师介绍 “欢乐民俗周”的策划与组织。在整整一周内,星雨幼儿园通过民间亲子小庙会、民间工艺小能手、民间弄堂小游戏、民间欢乐童话剧,集中呈现民俗文化,营造民俗文化氛围,让幼儿、教师、家长浸润在民俗文化中。家长代表田涵墨妈妈现身说法,讲诉宝贝三年来在园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感受。



接着,与会的专家、领导对本次活动做了精彩点评。黄娟娟老师认为星雨幼儿园充满生命活力,环境美、教师美、孩子幸福、家园和谐。黄老师谈了三点感受:第一,研究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星雨幼儿园从最初研究陶艺拓展到传统民俗文化,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第二,课题扎实、有效开展,成果丰硕。课题组对关键概念“民俗文化”做了合理的分解:民俗礼节、民间游戏、民间艺术,对每一块内容都深入细微研究与实践;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不断行动中调整和优化,使活动目标贴合幼儿发展需求;研究成果中归纳了幼儿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的方法、策略,成果具有操作性和推广性。第三,课题研究有特点、有创意、有成效。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家长、社区资源,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得到家长志愿者、社区人员的大力支持;在各种民俗活动中,感受到幼儿非常幸福,各项能力发展良好;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投入教育事业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科研、教育教学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一教育署曹忠署长深切感受到民俗文化在幼儿、教师身上生根、发芽。曹署长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今天的活动,唤醒了我们的儿时记忆。作为教育者, 一方面要唤醒幼儿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引导幼儿感受到事物温柔的美;另一方面要唤醒一种精神。要引导幼儿与人为善,形成共同价值观。做一个和谐的人,与人、与自己、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内容要从娃娃抓起。
活动最后,吕萍老师做了总结。吕老师认为本次成果展示活动精致、精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多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回顾和展现了四年多的研究历程和成果。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星雨幼儿园的课题成果及其展示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师幼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深切感受到星雨幼儿园全体教师对教育、对幼儿、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
(供稿:学校发展中心 吕萍/星雨幼儿园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