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初三学生解决物理综合问题的能力,2018年10月8日,以“基于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主题的初三物理学科研究课系列活动分别在凌桥中学、万祥学校和建平西校大唐校区三所学校同时展开。
主题系列教研活动以教师的教学研究课为载体,做主题研讨,目的在于指导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凌桥中学徐振浩老师展示了一堂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徐老师布置的国庆作业:思考“如何测定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能否用家中的器材测定?”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发现存在一定的难度或局限性,从而引出本堂课运用实验室的实验器材来改进设计方案,并进行验证。
徐老师给定了一些实验器材,学生们结合自己原有的方案来进行讨论,思考改进测出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徐老师抛出了几个问题,适当地去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改进。学生在确定方案后,结合徐老师准备的学习实验单完成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并交流小组数据。
展示课结束后,董老师主持了评课环节。首先徐老师介绍了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和设想,接着各学校老师纷纷发表意见,表达了对本课设计的理解和认识,对本节课给予了一致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接着董老师做了精彩点评。董老师就本节课的得失做了点评,董老师也谈了对于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可以采取实验的方法,并且强调要利用好实验所得的数据,尤其是有问题的数据,在之后的教学上再抛出问题,将问题延续。
最后章普锦老师作为一名专家型教师,通过评价本堂课的课堂表现,谈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展的认识,同时把自己如何在学科方面进行提高和钻研作为案例与在座教师进行分享,并勉励青年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注重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渗透,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万祥学校薛珍美老师的《大气压强》一课,基于学生原有《科学》课上的知识,回忆复习来唤醒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并深入解释大气压强形成的原因,以及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从学生体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理论分析到解释大气压强相关实验的现象,包括从粒子撞击到宏观的大气压强形成的认识,本课最后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并以简单的数据分析来解释人体不被压瘪的原因,都围绕着大气压强这一知识点展开。薛老师能够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启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体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在薛老师的说课之后,各学校教师代表就“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交流和评课。黄路学校的老师认为薛老师的课在教学思路、教学语气和神态上都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教案和学生活动卡设计上都精心准备,使得这节课能顺利地进行。突破教学难点上,阶梯式递进,以此来解决教学难点对学生带来的困扰。整节课虽然在时间和节奏上把握不恰当,但是十分具有研讨的价值。南汇二中的老师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导向性十分明确,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三维目标。类比的教学方法贯穿整节课,例如:从《科学》课上对大气压强的定义类比《物理》课上的形成原因,以液体压强类比认识大气压强的宏观特点,以U形管压强计类比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等等,都成为这节课的亮点之处。但是稍有不足的地方是,对课堂容量的处理不够精细化,需要在考虑有限的时间里面进行有效取舍。
浦东新区教研员楼春明老师肯定了薛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态。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薛老师和学生进行之间的有效交流,能够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同时也指出薛老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一些不足之处,并给出相应改进的建议。楼老师对在座的青年教师分享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特别提出教学过程中冲突、矛盾、好奇心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师生对话中如何建立学生表达能力的措施,来提高课堂的流畅性。
建平西校林建老师展示了一堂串联电路特点的课堂教学。林老师以黑板上两盏串联的亮度不同的电灯为情景引入课堂,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开展实验,测量串联电路中不同位置的电流大小关系,从而得出了串联电路特点。
通过验证,发现电灯的电流竟然是一样的;于是同学们猜想可能是电压的不同,影响了灯的亮度,于是同学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电压方面。林老师顺势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电阻两端的电压,来检验自己的猜想。最终同学们通过分组实验得出了电压规律。
展示课结束后,吴老师主持了评课环节。首先林老师介绍了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和设想,接着各学校老师纷纷发表意见,表达了对本课设计的理解和认识,对本节课给予了一致肯定。接着黄劲松老师作为一名专家型教师,通过评价本堂课的课堂表现,谈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展的认识,并鼓励青年教师要不断创新。
活动最后,吴老师做了精彩点评。吴老师就本节课的得失做了点评,并由本节课的课堂引出了如何具体开展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青年教师如何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在点评中,吴老师谈了科学的发展从某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认为是不断证伪的过程,并勉励青年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创新,勇于实践,不仅通过教学留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重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渗透,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供稿:教师发展中心 吴耀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