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在上海市建平中学举办了以“聚焦双核,立德树人”为主题的历史学科德育主题教研活动。活动包括:课堂展示,由建平中学何引芬老师执教《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评课与主题报告,先由同伴互评,后由李惠军老师对本课进行学理和实践性点评,进而在切合研讨主题,作常规课堂如何渗透立德树人演讲。
课堂研讨板块,何引芬老师由学生已经熟知的启蒙运动接入到新文化运动,融贯中西;再通过概念解释、材料阅读和思想感悟,引导学生认知、理解和感悟那个时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所思和所为,课中着重突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给学生以很深的印象和启发。

评课交流板块,南汇中学包克林老师提出:本课从社会革命到思想革命,强调新文化运动是在启发现代公民意识,而不是塑造“臣民”,其内在逻辑完善,非常符合历史教育追求的立德树人目标。上海市实验学校佘文骅老师表示: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课堂中要有人,由何老师的教学立意与设计看,通过解构社会中群像与个体关系,其中既有陈独秀的思想,又有鲁迅被钱玄同引导出来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思想启蒙与解放,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影响。
最后,李惠军老师从历史专业、教学与育人的视角对本课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剖与点评。李老师感言,他曾听过了很多人执教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授课者都是想用新的方式讲出这场文化运动的“新”,基本还是在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学等方面说教和贴标签,而未能从历史、时局和个人关系的视角揭示导致民国初年以后乱象的根源之所在。本节课上何老师是以大视野,从历史的长河和人的思想深处来揭示新文化运动中“新”内涵及其意义,她的设计构想、授课布局都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尤其是叙事讲史方面非常娴熟,有时利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了民国初年的社会镜像,思想图谱,有时用多棱镜来聚焦和变焦历史的不同场景,让历史再活跃起来。
在点评课中,李老师又以执教“马歇尔计划”案例,示范了怎样在历史常态课堂渗透多项核心素养。李老师提到: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本身就是一个主观行为,所以讲解马歇尔计划用不同的材料就存在着历史解释;在课堂中,教师用不同的材料帮助学生体会分析材料的方法就是史料实证;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在落实马歇尔计划的时,所处的现实问题、客观现实环境、时代当下背景、国际环境,这些都是时空观念;最后,在涉及马歇尔计划对象,东欧国家在拒绝同时又在经受经济困扰所带来的民生悲苦时,这里面也有家国情怀!从历史教育来说,这是用世界史在反哺“家国情怀”。
其次,李老师又以初中历史课中的《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演示了怎样把学术研究、思想方法和历史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在演讲中,李老师气场十足,一些深邃的道理,抽象的概念,通过李老师诙谐幽默之口后,都已变得非常具体生动,给听课者以深刻印象和启迪。如他在演讲中多次强调:新文化运动应聚集于国民性与社会担当意识的启发;历史教育要重视国家和文化的认同;家国情怀的熏陶需要教学者的真情实感;人无完人,但要做个有缺点的好人……。
最后,吴广伦老师作小结:有效的课堂要给学生可以带着走的东西;有效的教研也要给老师一些思考和借鉴。今天的教研也是集贤汇智,我们集专家与同伴,课堂与学术,观课与评课于一起,从整体上探索怎样在历史常态课堂有效践行立德树人问题。何老师的课堂和李老师的批评,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作为历史教学要多读书、多走路、多些思考,才能站好课堂,上好历史课。
供稿: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