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9日下午,区高中语文教研员胡根林博士精心组织安排下,围绕“整本书读法探究”的主题,浦东新区高一语文教师分两个片区开展研讨活动。南片在南汇中学,北片在东昌中学。
南汇中学活动现场
泥城中学王权老师在南汇中学借班上课,给高一(4)班的学生上了一节《呼兰河传》研读指导课。学生课前已读过这个长篇小说,这一节研读课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世界。王老师先询问了学生的初读感受,让学生交流回答这部小说的特殊之处,之后又引入了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人物塑造的质疑和否定,引发学生对《呼兰河传》人物塑造特点的思考;接着,王老师进一步带领学生探究群像的共性特点和作者塑造这些群像的目的。课堂上,学生们对不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小说的解读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最后,王老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作者对这些群像人物的态度是怎样的?引发学生对小说叙事视角的思考。整节课目标明确,气氛活跃,激活了学生思维。

南汇中学教研组长尹惠忠老师主持了后续活动。王权老师分享了他上课的思路和想法,特别感谢了胡博士手把手的细致指导。同时,他还介绍了泥城中学高一备课组的整本书阅读计划和实施情况。老港中学卢小东老师对课进行了点评,他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对整本书阅读指导上的困惑,他觉得这节课最好能让学生回到文本本身;尹惠忠老师也对这一节课做了点评,他认为这节课在有章法的提问中循序渐进,在整本书阅读背景下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和探讨的思维平台。
之后,胡根林博士做了题为“读法及其教学路径”的讲座,拨开了大家整本书阅读指导过程中的很多迷雾。“读法”是整本书阅读的主要教学内容,了解“读法”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并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胡博士分析了读法的定义视角,解读了读法的归类和层次,从原理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技巧层面等四个层面介绍了不同读法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他结合丰富的教学案例,重点分析了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读法”,尤其强调了要从“类”的读法拓展到“个”的读法,认为这是体现教师引领下学生阅读的思维探究的过程。最后他还特别指出了对学生读法学习情况评价指标。从课程到教学,从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从教什么到怎么教到怎么评,这种系统性思考帮助老师们打开了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思考空间,不少老师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东昌中学活动现场
在胡博士指导下,东昌中学宋娟老师开设了一节题为《温润如玉——〈我们仨〉研读指导》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宋老师首先组织学生运用课前搜集的杨绛一家三口人物年谱对整本书进行梳理,明确划分了三个时段:留学时期、回国战争时期、建国后(文革时期)。第二个环节,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学生们踊跃举手依据原文细节发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宋老师耐心倾听,不时在旁启发来引导学生升华认知。第三环节,指导学生进一步体悟《我们仨》实笔写幸福的家庭生活,虚笔写难以言说的死别的独特写法。最后,宋老师利用“以写促读”的阅读策略,布置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撰写赏析性文章。

区学科带头人、区中心组成员华师大二附中孙彧老师主持了后面几个环节的活动。建平中学的谢海颖老师、区骨干教师华师大二附中柳叶老师和区学科带头人华师大二附中刘强老师对宋老师的课分别进行了点评,他们对这节课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撞击学生阅读火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等方面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对宋老师亲和温暖的上课风格,学生积极活跃的交流表示很欣赏。
随后,区中心组成员、东昌中学孙丽杰老师做了题为“透视一本书——以<我们仨>为例谈散文整本书阅读”的微讲座。孙老师以《我们仨》为例,从抓住散文文本体式特征、抓住整本书的独特性、抓住散文的语言特点三个方面分享了她的阅读思考,并特别以书的“骨架”为切入口分享了《我们仨》这本书的读法。她引导大家关注书的主体部分与三个附录之间的关系,通过整体阅读这本书,将学生从浅层次阅读引导到深入,从部分篇章的阅读局限中引导到整本书的全面阅读。“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她带领大家领略杨绛的“最睿智的架构”和以实写生、以虚写实的散文笔法。
最后,东昌中学宋娟老师分享了本校备课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经验,她展示了本校自编的三本课外读物教材和高一整本书阅读的书单,并介绍了高一备课组在整本书阅读规划、实施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宋老师谈到读书是一件要紧的事,更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了将这一感受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老师们还在继续努力,不断修订书目、丰富形式,有序地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探索。
从两节研读课的精心设计和实施,到对整本书读法讲座的深刻理性分析,再到两所学校备课组的经验分享,与会教师在这次教研活动中获得丰富启示。有句话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胡博士引领下,我区高一语文整本书阅读探索正铺展开来,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走进这支队伍。教学之路是崎岖的,但它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才能领略更美的课堂风景。
供稿:教师发展中心 胡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