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6日,浦东新区“展开‘双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文本解读与教学”主题研讨活动,150余位教师通过腾讯会议,在线聆听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的精彩专家讲座。
李老师以《宏大叙事与微观描述的契合——以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构建与解构的教学设计为例》为主题,演绎文本解读与教学实施的有机融合,并在讲座后与浦东教师们广泛交流。讲座形成广泛影响与辐射,深入浅出,精彩纷呈,新疆、云南等地历史教师也闻讯而来。老师们感到受益匪浅、意犹未尽。
讲座从“双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中难以跨越的沟坎切入,李老师体贴地提出教师在新的历史教学中,面临技术层面、学术层面、政治层面的三大纠结,而后犀利地指出造成纠结的原因是因为一个被忽视的大常识:现行教材的“纲目要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常常忽视“纲要”所作出的规定,过度的累加超越了“纲要”课时载荷。这明显远离了课标意旨。教师一方面讲不完,一方面层叠累加地做加法,最终往往导致一地碎片,“纲要”真正要聚焦的“历史趋势”悄然褪色。李老师告诉我们,新课标与新教材对于“纲要”的教学要求,是教师要聚焦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从时间维度——“从古至今”;从空间维度——“从分散到整体”;从进化维度——“从低级到高级”,化繁为简,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
所以,如何兼顾历史教学中的宏观叙事与微观刻画,成为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与思考的一个难题。
而后,李老师亲身示范,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秩序两个课例,以单元课的贯通设计,生动展示如何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刻画相结合,使历史课堂既有“大势”又有“细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课例中,李老师精心设计了“平衡与失衡——人类何以会走向战争”、“传导与烈战:裹挟与被裹挟的世界”、“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三大板块。运用图像、数字等直观的历史材料展示触目惊心的细节,还原真实的历史情景,令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恐怖,体会与认识“战争是人性的一种毒素”。此时,李老师再三说明,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仔细思考教历史要教什么,为什么要讲战争。他强调,摒弃愚昧狂傲和侥幸挑战,心生对战争的审慎,敬畏生命尊严和意义,才是重温这场战争并拥抱和平的价值所在。
在紧接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的课例中,李老师以“战争硝烟散尽了吗”这一引起反思的问题导入学习情境。当学生们注意力被成功吸引后,他从法西斯主义的幽灵到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开场,仅用7张ppt就将所有宏观事件紧凑地涵盖其中。同时,他又挑选设计了几个包含深意的精彩细节,进行极为精炼的微观刻画,如1914年德国文艺青年参加庆祝活动的表现、墨索里尼和情妇贝塔西的故事等。在宏观叙事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历史细节与片段引发学生的深思。而后,以饱含感情地语言昭示学生:在无视国家主权的法西斯般侵略面前,沉默——包容不仅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而且终将自食其果!这时,历史的核心素养在春风化雨中落实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在合理取舍中足够了。
李老师在最后提醒所有老师,要关注教材文本中未尽的“事情”,教学文案中富含的“情事”。他叮嘱,当教师把每一节课都期许为一件“作品”,便可以游走于“创作”天际,且思且歌。
讲座结束阶段,老师们纷纷与李老师展开交流。如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佘文骅老师认为,既然是纲要,在讲清楚历史趋势脉络的背景下,历史细节的选择就很有讲究了。他与李老师探讨,选择历史细节是否应从教学立意和内容主旨入手,在表达中让学生感受到细节语言的力量;同时还应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问题设计应该衔接这堂课的灵魂。浦东外国语学校李慧老师发言提出,纲要脉络的梳理难以完全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可以根据教学立意和主旨,在课前先安排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再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其次,历史课堂一定要有灵魂,确定立意,如果失去了历史的灵魂,单纯做知识的积累,这门课是走不远的。上海南汇中学包克林老师认为,李老师的课例在宏观叙事与微观刻画的关系处理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扫除了历史教学中的不少困惑;李老师的课堂不仅仅有精彩的历史叙述,也有深刻的理性思考与启示;充分运用画像、音乐等诸多元素渲染历史情境,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现立体的历史课堂,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在交流中,李老师也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当下历史教育教学难题,不仅是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之间拿捏;更大的难题,在于真正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对现实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人性良知和理性判断的拷问!
最后,浦东新区教研员吴广伦老师对本场教研活动做出总结。他概括与提炼李老师的讲座核心信息,对全区历史教师明确提出:有效的历史课是要让学生能喜欢上历史课;依据“双新”,聚焦“双核”,是老师的追求;要将历史与现实做无缝衔接,让学生在历史课中饱含对生命的敬畏,对和平的向往,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才是历史教学与教育的追求!
供稿:吴广伦 潘毅玮
审核:刘文杰 兰保民
编辑:张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