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居家模式以来,为了让部分焦虑的家长安心、放心,丰富学生的居家学习和生活,紧密学校和家长、社区之间的联系,提升学校在线办学治理能力,促进学区集团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各学校绞尽脑汁,创新推动家校社合作项目开展。经教发院综合改革项目组遴选,本期特甄选部分学校的特色亮点,供相关学校学习分享。
· 家校社合作治理的课程内容设计
亮点一:开展“我是非遗小传人”在线特色课程,丰富宅家生活体验
居家期间,东方小学将第二学期的“我是非遗小传人”课程由线下转到线上,以“普及型非遗课程”(“竹编”课程、“掐丝珐琅画”课程)和“体验型非遗课程”(“剪纸”课程、“扎染”课程、“莲厢”课程)两种类型,结合当前“防疫”主题,开展线上“我是非遗小传人”系列课程,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班队会活动等渠道开展课程实践。

亮点二:打造“高科父母云课堂”平台,成立家长心理指导专家组
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打造的“高科父母云课堂”是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面向家长的、发挥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功能的平台。目前,针对学生“居家线上学习”和家长居家办公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一位学生家长——心理学博士为核心,成立了家长心理指导专家组,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研讨活动,为学生和家长答疑解惑。每次活动前会有面向家长关于家庭教育困惑的征集活动,并从这些困惑中确定下一期活动的主题。

亮点三:依托“空中农园”课程,线上指导推动劳育结合
高南小学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利用校园消息站推送, 打造智慧大讲堂,一方面围绕种植课程发布一些具有趣味性、教育性、科普性的课程微视频,另一方面,定期向学生展示种植作物的生长情况,讲解和示范农作物的施肥、除虫、灌溉等管理知识和技能。在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之前, 线上对学生在劳动步骤、种植作物、工具使用、安全事项等方面进行细致讲解和耐心指导,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法。同时, 根据学校活动内容和时间的不同, 精心策划活动主题, 通过“ 农识·晓文化”“ 农耕·尚劳动”等部分, 具体介绍节气文化、农耕文明、农作物相关知识等。通过行前指导, 使劳动教育不再 “ 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是真正走向“劳”“育”结合。

亮点四:相约云端“家长微课堂”,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居家以来,张江镇中心小学线上继续推进“家长微课堂”项目,推出“家长微课堂2.0E——相约在云端”系列,征集亲子居家视频内容,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入镜,旨在分享家长指导学生在家共抗疫的小妙招,从而调整学生心理、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等各种内容。“家长微课堂”课程在全校各个班级全面铺开,并将此内容开展全校评比,旨在通过此类活动,丰富家长和学生居家生活,为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创造契机,协调亲子关系,构建美好生活。
亮点五:劳动教育不因居家而停滞
居家期间,外高桥实验小学家校社合作项目组的成员们定期召开线上会议,集思广益,结合四月德育主题活动,制定了一套围绕“劳动教育”的分年级实施方案。方案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分为四大板块:劳动内容、劳动要求、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项目组还将在四月整合活动内容,面向家长和社会公开展示活动成果,并且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
· 家校社合作治理的特色活动设计
亮点一:亲子体验中国节日活动,探索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上海市康城学校在居家期间如期推进《“三大”背景下家校社共建中国节日课程机制研究》中子课题《“祭”清明》活动。活动方案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系列化活动菜单,倡导家长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菜单式”+“自选式”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活动。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中国传统节日体验活动,真正感受到中国节日的乐趣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亮点二:亲子模拟旅游场景,“云游”感悟文化差异
金桥中心小学在居家期间提供“游学”课程资源包,鼓励家长与学生的进行“云游”实践,从而树立孩子多元价值观,让孩子学会理解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孩子坚韧的品格。活动中进行旅游小场景在线模拟,每次由两位家长进行旅游场景的模拟创设,其余家长充当学生。在模拟活动中,各位“调皮的学生”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出现,两位家长则需要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通过活动,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换位思考,增进互动理解。
亮点三:举办线上诵读活动,提升学生诵读素养
三墩学校充分利用线上APP功能,强化家校社合作,举办以“诵读红色经典,励志当代少年”为主题的诵读活动和以“国风少年 雅音演绎”为主题的校园十大文化名人之古诗文诵读活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校育人能力提升。

居家期间,各项目实验校的家校社合作项目仍然在稳步推进当中。各学校能够继续做好线上家校社合作交流,共同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足不出户的幼儿过出精彩的宅家生活,不负大好春光。
供稿: 刘芷珊
审核:李军 李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