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浦东教发院托班教研组织了“托班环境故事和入托适应案例评优”活动,共评选出10篇优秀案例。10月19日下午,五位获奖的托班教师在区托班教研活动中分享了她们的教育故事。
一、环境创设获奖案例分享
金粤幼儿园瞿丽雅老师撰写的案例《真情境 很温暖——一条小走廊的故事》讲述了她们班级如何基于托班幼儿安全、心理和发展等需求,利用并改造通往托班教室门口的走廊,全力打造一个充满趣与情的空间。在走廊的一处加上了通透小栅栏,并装上了录有老师问候语的小门铃,让托班幼儿每天按响门铃进入教室的那一刻有了“回家”的温馨;在走廊靠近教室门口处设计了挂衣区、放包区、换鞋区,让托班幼儿有充足的空间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走廊挂上“伙伴拉拉球”,放置了轻便的运动、游戏器械,让小走廊在阴雨天变身“游乐园”……这条小走廊包含了瞿老师对托班幼儿的了解与认同,也体现了她对托班幼儿的用心和呵护。

东方锦绣幼儿园徐菲老师分享了案例《海洋球的故事——基于观察的托班环境创设与优化》。她利用托班幼儿爱玩海洋球的特点,依据《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中针对25-36个月龄的婴幼儿在感知与运动方面的观察要点,设计了海洋球的多种玩法,融入了“抛”、“摘”、“夹”、“滚”等各种动作的发展,并通过对托班幼儿游戏情况的观察,不断调整材料、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从室内玩到了室外,还从幼儿园玩到了家里……让普普通通的海洋球有了更多元的价值。
“托班幼儿虽然是幼儿园年龄最小的宝宝,却也是主动的学习者。”中国福利会幼儿园杨芳老师分享的案例《小火车的故事》向老师们传递了这一理念。她运用皮亚杰的图式理论观察、分析托班幼儿从摆弄螺丝螺帽玩具到连接小火车的游戏行为,并通过观察-分析-调整-再观察-再分析-再调整的动态过程不断优化游戏材料和环境,支持托班幼儿的探索。
二、入托适应获奖案例分享
刚入托的小宝宝从家庭踏入幼儿园,既要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小伙伴,又要开始独立适应集体生活,这些对他们而言“重大”的变化难免让只有2岁的托班幼儿无所适从,焦虑不安。金囡幼儿园叶慧老师理解孩子们想家的心情,也读懂了孩子们面对陌生的不安,她在教室里为孩子们创设了“移动的家”——墙上贴的全家福照片可以随时让幼儿取下,想妈妈了就把照片抱在怀里,跟照片上的妈妈说说悄悄话;老师的手机里录了爸爸妈妈的语音,幼儿哭闹时听听爸爸妈妈的鼓励也许就能得到安慰;教室里有个专属孩子们的“秘密基地,里面也摆满了来自孩子们家里的玩具和小物件”……叶老师通过用心创设的环境向托班幼儿“告白”:教室也是你们的“家”,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都能发现“家”的影子、感受“家”的温暖。陌生的教室变得温馨起来,短暂的分离也变得不那么难熬了。
东方尚博幼儿园汪婷老师的案例《“小被被”的故事》则记录了她运用有效的策略帮助托班幼儿逐步摆脱依恋物的故事。当有托班幼儿带着家里的大毯子上幼儿园并随时抱着不愿松手时,汪老师不是单纯地劝说和制止,而是在尊重接纳的基础上等待时机,适时地借助绘本故事、利用同伴效应、营造积极氛围,最终帮助幼儿放下依恋物,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
五位老师交流结束后,两位区级骨干教师对三则环境故事和两篇入托适应案例分别作了点评。天虹幼儿园的沈翠老师从“激发兴趣”和“聚焦幼儿”两点出发对三则环境故事给予肯定。沈老师提出,环境的创设要追随孩子,力求与孩子同频,只有“追随幼儿”,才能“有效创设”。香山幼儿园的顾红柳老师认为两个入托适应案例真实体现了托班幼儿入托适应的过程,老师采取的教育策略都非常有效。同时,顾老师也针对案例分析的部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让老师们受益良多。
三、微分享:说说写托班案例那些事
在活动最后,教研员汤晓磊老师结合她在此次案例评优活动中发现的一些亮点和问题与老师们分享了撰写案例的经验,重点围绕“如何给案例起名”、“如何分析与解读”、“如何梳理和提升经验”三个方面给出了思考路径,引导老师们意识到撰写案例也是一种研究方式,借助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实践智慧!

通过本次交流活动,托班老师们在创设环境,应对入托适应,以及撰写案例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收获,希望老师能够在获得启发的同时加以思考和实践,在托班教研“学——思——行——悟”的模式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教师线上参加教研活动照片:

(靖海之星幼儿园)
(南汇实验幼儿园)
供稿: 教学研究指导部 汤晓磊
靖海之星幼儿园 戚佳妮
审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黄敏君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