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7日上午,第十二届浦东教学展示周高中理化融合课专场在浦东复旦附中分校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区高中物理教研员张伟平老师和化学教研员周玉枝老师主持,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普陀区高中物理教研员郑百易老师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化学教研员徐睿老师进行了点评,并分别作了《走向“深度学习”的课时教学设计》和《基于“双新”实施与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微报告。
《点亮一盏灯——探秘化学电源》展示课由浦东复旦附中分校物理组何振嘉老师和化学组张玉栋老师共同完成。本堂课围绕原电池对外供电的情境展开。从“自制原电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到“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及“原电池电流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最后“改造原电池点亮小灯泡”。学生在驱动性问题指引下,学习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碰到的问题。本节课尝试将物理和化学两门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双师教学,课堂教学打破了单一学科边界,学生以项目化、探究式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物理郑百易专家对本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好,体现出了物理与化学的融合、物理与化学相互“成就”。课堂教学环节紧扣,前面的为后面铺垫、后面的又整合前面内容。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做中学”的特点,课堂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和总结实验规律。两位执教老师配合默契,课堂在双师资的情况,不是物理老师讲授时,化学老师不管。化学老师讲授时,物理老师不管。而是两位老师是相互配合的,共同完成示范、讲解、引导的教学任务。
化学徐睿专家对本节课的评价是,本节课设计上很有意思,物理和化学一起探索有关原电池的知识,体现了物理和化学学科的融合。其实,化学和物理融合的知识点有很多,而这部分知识往往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跨学科课程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知识的全面性,这是分科课程达不到的效果。跨学科的实践活动,也不一定只是课外活动,这种课内课程的融合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当然,这也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既要选点准确,也要配合默契。这节课设计了很多实验和探究的环节,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学科的魅力。实验设计中很多细节也体现了老师的设计,比如3D打印的电池盒就很好地保障了这节课的推进,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本次理化融合课专场现场主持人、浦东新区高中物理教研员张伟平老师也对今天的这节颇具特色的理化融合课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是一节难得一见的理化深度融合的跨学科交流展示课,物理中有化学,化学中有物理,两位执教老师分别是本校的物理教研组组长、化学教研组组长,这样强强联手的双师授课,给学生带来了深度学习的机会,探寻电池中蕴含的奥秘。这节课由问题入手,即“如何用自制化学电池点亮一盏灯?”通过课堂上层层设问并解决问题,最终,既能让风扇转动起来,也让小灯泡亮起来了,是真实情境的项目化学习与问题解决,不同于其他类似课堂只提出问题而最终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尴尬。是一节成功的理化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
紧接着郑百易专家给线下线上的全体听课物理老师带来了《走向“深度学习”的课时教学设计》微报告。郑老师从深度学习的概念理解、设计策略、设计框架、设计方法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深度学习的相关知识,并具体结合《圆周运动的应用》作为实例进行了具体细化的讲解,包括怎样设计学习目标,如何设计核心问题,后期如何完善课时学习目标,以及应该怎样进行教学资源的补充等,令在场的教师听得意犹未尽!最后,郑教师还向各位高中物理教师推荐了两本关于深度学习的书籍,供老师们有机会继续学习。
主持人张伟平老师认为,郑老师今天的微报告标题,非常契合今天的理化融合教学展示课,这节课本身,就是一节深度学习好的案例,包括今天的许多课堂演示及学生实验,都有很多好的创举,值得老师们进一步深度学习、挖掘和借鉴!
供稿:浦东教发院 张伟平 /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 何振嘉 张玉栋
审核:张伟平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