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7日下午,第十二届浦东教学展示周语文学科研讨活动于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展开。活动以“聚焦‘双新’,建设‘智慧共生’课堂”为主题,由浦东新区教育局主办,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承办,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协办。本次语文学科研讨活动分为微报告、教学展示和专家点评三个环节,由浦东新区高中语文教研员余锡宝老师主持,语文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郑朝晖老师对展示课进行了点评。
如主持人余锡宝老师所言,“双新”背景下,课堂形态、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本次活动的教学展示环节正可以为教师们提供研讨的样本与互相切磋、共同进步的契机。浦东复旦附中分校的钟孙婷老师和张梦田老师分别以《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和议论文写作的深化与突破为课题,呈现了两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展示课。
课堂伊始,钟孙婷老师展示了同学们先前在《乡土中国》分小组报告会上的留影——本节课建立在学生已完成基础性概念梳理的前提之上,意在汇总既有的零散认知,对全书形成整体和深入的认识。钟老师由分析书中的概念组合方式入手,引入“《乡土中国》基本概念对照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对照系”的设置与作用;又从费孝通学术研究的阶段进展出发,在现代人类学、社会学的新兴研究领域中,为其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找到学理性支撑和现实依据;最后,钟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的开创性意义,体认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与学术价值观。钟老师的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并经由跨学科的视域,引导学生关注具体问题之外的研究逻辑,启发同学们不要满足于片段式、印象式的感受,而尝试去观察和解释“日居而不知”的社会与文化。
接着,张梦田老师讲授了一堂以“优化观点的表达”为课题的写作深化课。首先,张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回顾了高三走过的“写作之路”,并基于先前议论文写作难点的情况调查中,同学们最普遍的问题和疑难——“辞不达意”,引入了“优化观点”这一学习主题。张老师以“重与细论文”专题八的作文为例,通过梳理同学们最欣赏的观点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观点产生的实质、观点句的特点及优化观点的方法,从而再现观点生成的过程:问好问题,催生观点;回应问题,表达观点;解决问题,总结观点。本节课是在写作的审题、层次之后,对“语言”问题的针对性总结与突围,也是对高三年级的同学们写作“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问题的解决。在张梦田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更懂得了怎样的语言表达才真正有价值。
随后,郑朝晖老师对两节展示课进行了细致、精到的点评。郑老师对两位老师的教学展示予以极高的评价,指出语文教学的功能应是引导学生认识、感知鲜活的生活与世界,两堂课正是在更高的视野上将学生由既有的语文学科“框架”推出,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郑老师认为,钟孙婷老师的课堂不止于简单的“整本书阅读”,而是以《乡土中国》为文本对象,引导学生认知研究逻辑,归纳学术方法,探究《乡土中国》的研究是如何发生的;钟老师对于概念认知体系的建立,跨学科的视域,对具体研究内容之外“方法论”的关注等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郑老师还特别提到,学生在应对如此高强度的思维挑战时的表现可圈可点,这样的学生反馈也说明课堂教学的推进真正发挥了作用。
接着,郑老师从三个角度指出了张梦田老师本节写作课的亮点:第一,张老师的课堂反复申说着语言的功能和写作的价值,即语言是存在的一种表达和呈现方式,写作是对生活和世界的介入与干预,这样的写作培养是高起点、大气度的体现;第二,张老师尊重每个学生的文本,并以之为研究对象挖掘文本展开的规律,“重与细论文”式的写作回顾过程很有意义;第三,本节课在写作指导上形成了具体有效的策略、方法,培养了学生有的放矢的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
郑朝晖老师总结道,语文教师应随着“双新”背景的落实不断提升自我,站在新的高度上驾驭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水平是充分开展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越是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越对教师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更高的要求。
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正高级教师王希明老师的微报告为序章,研讨活动正式开始。王希明老师基于“双新”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与片段、单篇阅读教学之差异,以《乡土中国》为例,分享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心得与方法。报告围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依据和实施策略两部分展开。王老师认为,应以文本、学情、任务群及单元学习任务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并提出《乡土中国》教学实施策略的四个原则:删繁就简,攒零合整,以用促学和以读促写。王希明老师结合生动的教学案例与实践经验,对设计依据和实施策略进行了充分阐释。
微报告后,主持人余锡宝老师总结道,王希明老师对文本梳理的过程紧扣关键词,为《乡土中国》每个章节的解读提供了具体案例,分享的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最后,主持人余锡宝老师对整个研讨活动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精心准备微报告、教学展示,和作出精彩点评的各位老师,以及全区积极参与此次学科研讨活动的老师们表达了由衷的感谢。正如余锡宝老师所言,活动结束,思考却不会停止;在“双新”的背景下,教师们将珍惜每一个交流、研讨的机会和平台,勉励自己深化对教育和学科的认识,实现自我提升。
供稿:文 杨雨凡 余锡宝 / 图 王欣悦 田宇等
审核:张伟平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