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全国首个省级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周增为率队来浦东教发院临港分院调研,以了解基层教师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和难处,听取基层对市教师教育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社会发展处领导和相关同志、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全体院级领导和院党政办公室、临港分院综合发展部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周增为主持。
首先是临港分院筹建及临港新片区教育发展情况介绍。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玉华作浦东教发院临港分院建设方案及运行设想汇报,通过教育教学研究、课程教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使临港分院更好地服务于临港新片区,成为区域教育研训机构建设的“新样态”;通过南汇新城镇学区建设,整合研训机构、学校和学区形成“教育复合体”,放大临港分院辐射效应,寻求整体提升临港新片区教育的“新路径”。
临港管委会社发处方娟副处长和王炯彦处长作临港新片区教育发展情况的汇报,针对新办学校多、新教师多的现状,商请区和市教育学院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力度,对基层学校加强指导、评价等,以使临港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浦东教发院工作介绍和市条线互动交流。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杰:市和区教师培训学分如何更好地布局?见习教师的规培如何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教、研、训一体如何有效整合?语言文字工作如何转型等。原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陈霞指出:浦东的名师基地、新教师培训工作做得较好,制订的“培训师”标准系原创,浦东的师训工作给市培训中心提供了很好的样例。原上海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副主任乔丽华指出:语言文字工作从全员普测向提高教师语言能力转型,但还需继续关注普通话的动态监测。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军:如何做好教育数字化转型?区科研员如何对接市相关条线并提升其指导力?从事区域国际教育的老师应予其相应的地位等。原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潘丽芳就相关问题做回应:根据临港的区域特点,信息化标杆校的遴选、“三个助手”的推进,可适当向临港倾斜。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宏亮介绍了浦东教学展示周、综合调研和质量评价等,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王月芬指出:中国式教研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力。教研员的专业成长,要在实践中学习,浦东的交流很有启发。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卜文雄、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勇各自介绍了本单位领导干部配备情况、机构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等。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百艳作构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立交桥”汇报,从为什么要构建研究“立交桥”、区域教育研究“立交桥”是什么和怎样构建研究“立交桥”三方面阐述。以支撑引领区建设为教育使命,以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核心目标,聚焦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瓶颈和关键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智能技术为载体,形成全域覆盖、层次丰富、互为融通、便捷有序、智慧开放、动力强劲的“教—研—训—评—治”一体化新型区域教育治理形态。打通壁垒,凝聚治理共生力;体系构建,激活研究新动力;挖掘潜能,扩大专业供给力;锻造队伍,发挥骨干引领力;打造品牌,扩大教育影响力。新形势下教研转型势在必行,变革专业服务模式成为必然趋势,教发院责无旁贷,主动变革成为必然选择。
最后,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周增为作重要讲话。指出:临港新片区教育要有新样态;基于临港的特殊地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员的教学示范引领能力,要在实践中成长,要组建市、区两级研修“专业共同体”;利用临港特殊的地域环境,开发新样态课程;进一步打造“浦东杏坛”,与市教师教育学院合作,发挥更大辐射作用。今后,市教师教育学院与区教育学院建立常态对话交流机制,搭建平台,互助共建,以更好地贴心服务于基层学校、基层老师。
“五大新城”是上海在“十四五”期间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部署之一。通过此次调研,进一步加深了市、区教育学院彼此间的了解,也指明了临港新片区乃至整个浦东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方向。
撰稿:俞大海 翟一文
摄影:金志勇 高华
审核:刘玉华 李百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