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下午,浦东新区预备年级数学“加强单元整体设计 促进问题提出能力”的主题教研如期举行。六年级的部分教师在进才森兰实验中学现场与线上四百多位教师共同参加研讨。本次教研主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紧扣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模型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展开研讨。通过区级研讨课的设计和实施为教师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研讨课
进才森兰实验中学的张志豪老师执教《6.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张老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提问的情况,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出本课的5个核心问题,形成课堂教学逻辑链。以学生们熟悉的奥运会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了将实际应用问题抽象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发展模型意识,形成抽象能力,感受了方程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让学生体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历城中学刘陶老师执教《6.5不等式及其性质》,教师通过联系大量实际情境,从身高、年龄、交通限速标志、门票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入手,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数字的感知对字母代替数的抽象过程。教师创设情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经历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评课交流
执教教师说课后,线下教师代表做了评课交流。建平实验地杰中学的洪紫嫣老师、进才森兰实验中学的倪丽老师对《6.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做了点评,两位教师认为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发展模型意识,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比较不同方法过程中,逐渐清晰地分析出哪种方法在哪些情况下更适用。学生对于自己感悟总结得出的结论理解更加深刻,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建平实验张江中学祁卫杰老师、模范东校李叶敏老师认为《6.5不等式及其性质(1)》一课构思巧妙,在学生探究中构建新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开展的过程,教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不等式的性质。这节课的设计让大家看到单元设计并不是仅将眼光局限在同一个单元,也可以跨越不同的单元。学生课前提问锻炼了学生质疑能力、思考的深度,而本课的设计又巧妙将问题的解决包含其中,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还给学生来解决。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考,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乐趣。
微讲座
六年级中心组成员进才中学南校王元友老师做了微讲座《核心素养导向下发展代数推理的教学实践》,王老师介绍了新课标中有关代数推理的内涵及价值,并通过具体教学例子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的做法。
教研员曾文洁老师做了微讲座《初步建立模型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曾老师介绍核心素养中有关建模在不同学段的要求变化,并主要以《6.5不等式及其性质(1)》一课的设计为例剖析了教师可以如何通过现实生活中大量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建立模型意识的过程。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数学语言、符号描述问题的本质与规律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论文交流
教师们通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形成教学论文,为教师们的教学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本次有三位教师进行论文交流。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周翠娥老师对归纳思维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教学案例形式展示实践操作过程,引起教师重视运用归纳思维方法,为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水平提供一条个思路。
上海市五三中学龚怡雯老师在文章中介绍了巧用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抽象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数学理解的实践。
上海民办华耀浦东实验学校张博老师对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提出利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学生数学考试成绩的学习分析方法,为教育者做出正确干预、提供精准反馈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每次教研活动我们都紧随新课标的步伐,我们也在不断反思,如何在教研主题的引导下,促使着每位数学教师不断思考、实践,并以实际教学行动让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扎根,服务日常教学,提升教研的有效性,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曾文洁
审核:姚霞 徐颖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