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下午1点,浦东新区高二语文第6周线上教研活动于钉钉群准时举行。本次活动聚焦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研讨,由区语文教研员胡根林博士组织,区中心组成员、华东师大二附中柳叶老师担任主持。
活动伊始,区中心组成员、川沙中学王谦老师分享了一场题为“回到历史现场,品读史家经典——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教学解读”的微讲座。王老师结合课标阐释了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内涵要点,指出单元导语提到的“回到历史现场”主题既可以看作是单元学习内容,也可以看作是学习策略。
他认为每篇课文后面的学习提示包含了大量信息,在落实单元学习目标时需要得到充分利用,并建议围绕单元研习任务,在设计真实复杂情境、结构化研习任务上下功夫,用任务引领驱动学生思考和鉴赏,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他给出了本单元四篇史家经典文章的解读点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特别是针对史传和史论两种不同体式,建议大家把握其叙述和说理的特色,读写结合,加深对历史人物的体认。讲座内容丰富、分析透彻,让人启发良多。
紧接着区语文教研员胡根林博士以“研习史笔,以史为鉴——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任务设计”为题开启了他精彩的讲座。他分析了本单元所属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所占比重,结合课标表述和单元研习任务,确立了本单元的四大学习目标。在讲解课文学习重点的过程中,胡博士特别提醒老师们注意备课的顺序,建议从课文细读开始:第一步要从普通读者的角度阅读课文,先通过文本细读发现文章的疑难点;第二步从教师的角度阅读,参考教材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确定教什么;第三步则是转换为学生的阅读,关注学生存在的兴趣点和困惑。胡博士指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文本的独特性理应成为教学的着力点,本单元不妨从“史实与人物”“史述与史裁”“史识与史评”这些视角切入。对于本单元的单元大概念,他将其提炼为“史笔”一词,并引用冯友兰、梁启超、刘知几的话加以说明,并将其中梁启超的《论史家四长:史德、史学、史识、史才》一文发群里供老师们学习交流。
在讲到不同类型任务的设计思路及示例时,他介绍了北蔡高中周晨晔老师、洋泾中学陈圣娇老师和尚德实验学校吴志蕊老师的三堂区级研讨课各自的设计思路和出彩之处,强调活动并非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区分。他结合具身学习理论、活动理论和首要教学原理等从理论视角作了阐发,建议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统合任务与活动,学会任务、活动的一体化设计。胡博士的讲座兼具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价值,为老师们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讲座结束后,老师们观摩了北蔡高中周晨晔老师、洋泾中学陈圣娇老师和尚德实验学校吴志蕊老师三位老师的研讨课,以及南汇中学何欣怡老师、北蔡高中周晨晔老师、洋泾中学马黎明老师和上师大附中王菁老师四位老师的论文交流视频,并在钉钉群对其点评。
北蔡高中周老师带来的是《屈原列传》研讨课,围绕“明‘变调’,析‘史观’”的主题,设计了为屈原撰写一则小传、探究《屈原小传》与《屈原列传》在材料组织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及其成因、讨论司马迁的做法是否违背了客观公正叙写历史的原则等三个子任务。课堂上,周老师神采飞扬的讲述,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以及环环相扣的活动组织都给人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洋泾中学的陈老师的《过秦论》研讨课巧妙地设计了推荐《过秦论》上高二年级组文化墙作为大情境任务,通过辨析“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含义、挑选文中语句进行赏析、回应同学质疑等学习活动,借助趣味十足的多媒体动画等手段,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因声求气,积极思考,最终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文章恢弘浩瀚的风格,也充分理解了其形成的深层原因。
尚德实验学校吴老师的《屈原列传》《苏武传》比较阅读课同样以别具一格的情境任务进行统领:学校要举办“对话历史人物,坚定人生信念”的座谈会,请你从苏武和屈原中任选一位,谈谈你对他们的理想及人生选择的看法,设计多样化的对话方式(论赞、书信、改编故事等),提交一份“对话历史人物”的交流文稿。在经历了“聚焦人物——回到历史现场”“品鉴叙事——历史的回响”“鉴古知今——跨越时空的对话”等一系列环节后,学生自然而然就对屈原、苏武面对生死的不同选择有了更为深入和辩证的认识。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本次活动围绕目标任务、课堂任务、评价性表现任务的设计的研修主题,既有资深教研员和区中心组成员以讲座的形式对单元的整体把握、细节关照,又有老师们在研讨课观摩与评点过程中碰撞出的思维的火花,它以多样的形式、充实的内容和专业的高度,为浦东新区全体高二语文老师落实“双新”打下坚实基础。
供稿:教发院 胡根林
川沙中学 朱玲奕
审核:张伟平 朱孔洋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