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然而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美育仍是农村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为推进乡村美育,助力文化强村,我院瞿剑宛老师退休以后自筹钱款,创办了百姓家门口的乡村美术馆,让艺术赋能乡村美育,用初心开辟乡村美育之路。
美术馆坐落于浦东新区惠南镇黄路团结村,瞿老师将自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老宅进行改造,创建了乡村美术馆。美术馆占地面积不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瞿老师作为画家和美术学科教育专家,依据参观学习、艺术教学、审美体验、学术研讨等不同功能,划分为“瓦艺轩”“室内展厅”“阳光房展区”“审美体验室”“学术研讨会议室”等区域,原本简单的农家小楼在瞿老师的智慧布置下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乡村艺术之美。
百姓的精神家园
瞿老师出生于绘画世家,父亲瞿谷寒是画家,弟弟是美术学院教授,他将父子三人的美术作品展示其中。瞿老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确立了乡村美术馆的六大核心内容:美术作品展示,用画笔讲好“三种文化”;传统文化实物展示,刻刀上的文脉、瓷韵、扇情花开、柿柿如意、浦东土布;“心灵艺疗”工作坊,村民玩艺,养性、养情、养心;“童梦世界”,笔墨情趣,释放童心;“文创活动中心”,艺术点亮生活,让生活更美好;“瓦艺轩”,瓦片上的象形文字。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走进美术馆,在浸润式的参观、交流与互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艺术体验,从而丰富其精神世界。
学生的童梦世界
瞿老师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和地域特色文化,以瓦为媒介,创作了“瓦片上的文脉”系列装置艺术。瓦片承载了一座城市的记忆,每一张瓦片背后都有独属于它的故事。瞿老师带领学生们领略“瓦艺轩”的视觉空间,指导学生如何在瓦片上作画。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当传统瓦片与现代文化相碰撞,既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文化的创新。
瞿老师的《百鹅图》是新中国建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写照,也是乡村随处可见的景象,取材源自乡村,贴近百姓,也更容易走进孩童的心灵深处。寥寥几笔,几秒钟的时间,一只公鸡就呈现在了孩子面前,孩子在激动兴奋的同时,精神世界也收获了美的体验。相信这样的课堂不仅会成为他们的艺术启蒙,更能为孩子们今后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奠定基础,也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教师的美育基地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美育教育贯穿大中小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为助力美育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乡村美术馆与大中小学校共同携手成立美育培训基地。如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乡村美育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育实践基地、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美育实习基地、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美育实习基地,从而构建了大中小美育一体化实践基地。
乡村美术馆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不仅承担着展览、交流和公共教育等职责,更是生态文明的礼堂。“推进乡村美育,助力文化强村”,需要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与评价创新。瞿剑宛老师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致力于探索乡村美术馆的建构与实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乡村美术馆坚持“五育并举”,践行以美育人,设置“五基地”建设,即村民美育实践基地、学生美育实践基地、教师美育实践基地、学校美育创新基地、乡村美育推广基地,实现了乡村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谱写乡村美育新篇章。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沈学文
南汇外国语小学 朱盈盈
审核:徐宏亮 刘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