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新课标理念,探索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2023年9月19日下午,以“基于单元视角 关注学习活动设计 构建智慧课堂”为主题的浦东新区数学四年级区级教研活动在浦师附小东城校区举行。本次活动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浦师附小承办。活动分为以下四个板块:1.教研平台介绍 2.课例研修 3.教学点评 4.四上教材分析和建议。
参与本次活动的有数学教研员陆佩香老师及浦东各校部分四年级的数学老师们。
一、教学平台介绍
本次活动由陆佩香老师主持,陆老师首先介绍了关于教研平台的新设想——通过平台进行资料共享,帮助教师在每次教研活动前事先把握教材,并给各位老师提供课后研讨的途径,鼓励老师在平台中畅所欲言,在听课中留下优质的随想和点评。接着,陆老师提出了本次研修的思考重点:一、如何发展“量感”?二、怎样培养估测能力?带着这两个问题,老师们一起线下观摩了《吨的认识》和《毫升与升的认识1》这两节课。
二、课例研修
1.朱嘉薇老师《吨的认识》
“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式还处于依赖客观具体的事物和直观的经历经验上面,吨的质量又是学生很难实际操作体验的。
朱老师以猜测世界上什么动物的体重最大为切入口,用有趣的科普视频引出克、千克、吨这些质量单位,顺理成章地复习了学过的旧知,同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使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授部分,朱老师用负重挑战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挑战中学习,在挑战中感受。通过把挑战的结果与1吨作比较,让学生明白自身力量的渺小,从而凸显出1吨重量之大,加深对1吨实际重量的理解和想象,逐步建立起1吨的量感。随后,朱老师基于帮助学生用生活经验建立吨的观念,安排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这些物品的重量,借助推算和想象,提升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在总结环节,朱老师留了一项趣味作业“质量单位知多少”,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2.翁思徽老师《毫升与升的认识》
在第二节课《毫升与升的认识①》中,翁老师从比较两瓶饮料的多少引入,帮助学生感受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从而引出生活中统一的容积单位——毫升与升。
在随后的探究环节,翁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首先,学生利用量筒分别得到1毫升、10毫升水,将它们倒入不同容器中观察感受;其次,学生根据10毫升水在一次性杯子中的位置推测100毫升水位线,并操作验证;最后,学生根据100毫升水在一次性杯中的高度推测满杯水的容量并操作验证。学生在多次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量感,培养估测能力,加强对毫升的感知。随后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毫升的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翁老师还提供了儿童饮水建议的阅读素材并结合素材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外实践作业,既有趣又有意义。
本节课层次清晰、生动有趣,学生在多次实践探究中,不断发展核心素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点评
新区中心组的唐晓明老师首先以“重视活动设计 关注量感培养”这一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
一是聚焦定量刻画,淬炼“量感”素养的关键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基础单位的必要性,并且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关联其他单位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建立量感的认识,并加强学生对量感的准确感知。唐老师指出:“建立抽象数据与生活事物的联系,既是为了积累表象,同时也是为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二是完善估测策略,理性思辨提升“量感”素养。估测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感知、提炼、积累估测的方法策略,再通过估测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做比对,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动手操作走向深度的动脑思考,学生在两节课中通过非常经验的丰富的实践活动,积累对量的估测的策略,进一步发生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是构建知识脉络,打通量感素养发展的路径。知识的迁移不仅需要旧知识的复习总结,也需要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度体验和思考,同时搭配一个适时的共同梳理。学生学习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容积单位的换算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进行梳理。这样学生构建知识脉络时,不仅学习经验得到了清晰的承接,也能感受数字的秩序之美。
四是重视生活中的运用,促使知识向素养的转化。紧密联系生活情境的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意识到健康饮水、电梯安全等生活知识,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同时也可以联系一些生活中的单位,比如常见的斤两和学过的千克相联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在唐老师精彩的点评后,教研员陆老师给予了进一步的点评及建议。
陆老师首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精彩课例,两节课求同存异,尽管都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但《毫升》作为全新知识的引入,学习重点在于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吨》则是旧知识的迁移,更关注量感这一知识脉络的延续和发展。
两节课都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感知和总结经验之后建立对单位的认识。由于单位的不同,两个教师的实现策略也不同。针对便于把握的“毫升”,通过四个活动循序渐进。而面对“吨”难以实操的特点,则通过一个“感知+推算”的大活动来建立量感。翁老师在活动设计时,还能有纵观的意识,关注知识的连通性,注重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完整认知结构的建立。
而对于两节课中存在的问题,陆老师希望大家共同思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活动如何精简合并?在学生有限的认知范围内,拓展知识如何选择和取舍?
四、四上教材分析和建议
在本次教研活动的最后,陆老师对本学期的教材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本册教材涉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个板块。陆老师统观整册教材,从解读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出发,梳理了每一个领域的不同主题,帮助老师们理清脉络;又结合学情,详细地列出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认知瓶颈,结合多个实例给在座的老师提了许多实用的教学建议。陆老师重点提出低年级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去理解,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抽象语言表达,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要关注单元整体设计,把一个情境用好用足,串联起前后的知识,以此为基点来进行教学。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有悟则进。教研活动是结绳记事上的一个个绳扣,记录着每一个老师的进步与努力,也记录着一段新历程的开始。在教学教研的道路上,我们必将厉兵秣马,继续前行!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陆佩香
审核:陈久华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