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新一届六年级的数学教研活动将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推进课堂面貌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9月19日下午在教发院召开了浦东新区初中数学六年级教研活动。兼职教研员梅隽婕老师主持会议,六年级数学教师在线上参会。
课堂教学促新貌
新学期的第一节区级公开课由进才森兰实验中学的王琼老师拉开序幕。王老师执教的是第一章的新授课《1.6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②》。王老师以学生常见的多组数组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对多组数组进行观察、分析后提出自己的分类标准,通过交流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对数组进行分类,再分而治之,求出各数组的最小公倍数。通过对不同类别数组求其最小公倍数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分析和比较,学生自己归纳出问题解决过程中如何根据数组特征选择合理的方法快速求解。针对学生课前预习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对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问题的求解过程和结果的异同进行比较,从而提升学生分析、提炼、归纳的能力。
课后,六年级数学教师在线上进行评课。东沟中学的陆文婷老师认为本节课中对数组特征规律的归纳以学生自我表达为主,使学生不但获得新知还习得了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非常有帮助;香山中学的蔡淑菲老师认为王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直在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总结能力,做到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三林东校的张敏老师认为作业让学生寻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整节课都围绕着激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表现,让人获益良多。
共研共享促深思
王琼老师就执教课做了题为《通过数学运算促进代数推理意识的发展——以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为例》的微讲座。王老师以执教课为例,切片分析在数学运算的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代数推理意识的发展。将运算的过程作为观察对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观察和对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现并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
兼职教研员进才繁荣实验中学的梅隽婕老师接着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问题,介绍了拓展课课例《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梅老师以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探究。在提出问题后,梅老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问题出发,类比得到“求三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两者的区别,使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有效迁移,数学推理意识得到发展。梅老师强调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课堂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起始年级更要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大胆表达。
侨光中学的尹中老师以微讲座《浅析分数概念的教学及其相关数学活动的设计》开启了六年级第二章《分数》教、学、评的研究。尹老师介绍了分数概念的教学内容及分数内容在新旧课标内容要求的比较及其相关数学活动的设计和思考。新课标对分数概念的教学要求更加细化,注重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此外,新课标还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为教学提供了具体指导。尹老师结合新课标要求设计了数学活动,揭示学生思维难点,给出学生学习评价要点。
最后,数学教研员曾文洁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做总结。课堂教学品质的提升一定会促进学生学习品质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和改进教学,重视评价;积极建设“研究立交桥”,搭建共研共享、互融互通的平台,促进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希望区域的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曾文洁
审核:姚霞 朱孔洋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