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核心素养,深耕结构教学,助力历史课堂提质增效。2023年10月18日下午,浦东新区初中历史第八周专场教研活动,在建平西校如期举行。会议由教研员周月军老师主持,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专家曹长宵老师莅临指导,兼职教研员陶蓓蓓老师、学科中心组成员及周边学校教师近100位教师出席现场,其他教师线上同步观摩、参与教研。
一、公开课环节
建平西校吴晓梅老师执教《古代两河流域》。吴老师结合地图,带领学生明确两河流域的位置,梳理其历史发展进程,渗透时空观念;通过介绍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等文明成就,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先民的智慧。重点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从图像、文献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提升史料实证素养。进而,利用法典条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转换身份,担任“法官”,据法断案,深入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历史地位,提高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素养、渗透唯物史观。最后,教师通过呈现亚非各区域的文明成果,指引学生概括其主要特征,呼应单元主旨,从而感知人类文明的多元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俞海棠老师执教《古代印度》。本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地理环境及相应的文明成果,从而感受南亚次大陆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孕育古代印度文明的摇篮。其次,以宗教文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种姓制度及特征,了解佛教的创立与传播,理解印度文明的复杂性。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时空对比,归纳大河文明的共性与差异性,感受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二、微讲座环节
宋玉珍老师带来《中华英雄谱》跨学科项目微报告。她从问题的提出、过程与方法、主要研究成果、成效与反思四个部分进行了介绍。项目以教学实际遇到的问题为契机,紧跟新课标要求,通过统筹初中多门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创设“寻根”情境,拍摄“演绎”短剧,“传承”民族气节。课程立足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同时运用语文、英语、音乐、劳技、美术等跨学科知识,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查找史料、编写剧本、演出线上历史剧等形式,把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切实体验、感受各个历史时期英雄人物的业绩,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微报告不仅详细介绍了项目实施背景和方法,也展示了丰富的学生成果,体现了建西学子的风采风貌。
石桂蓉老师带来《基于单元大概念的初中历史结构化教学》微报告,主要从单元大概念与结构化教学内涵、初中历史单元结构化教学设计策略两方面展开,介绍如何基于单元大概念进行初中历史结构化教学活动。她首先基于新课标明确单元结构化教学含义及意义;然后,结合世界历史第一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石老师认为,教师需要在大概念引领下,整合课本内容,实现目标结构化、知识结构化、情景结构化、问题结构化、评价结构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建立思维结构化模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专家报告环节
“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和追求,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曹老师带来专家讲座。曹老师谈到,两堂课非常精彩,微报告也展示了老师们在项目化学习等方面的探索卓有成效。同时,他也指出,从考试评价的角度看,教材是最重要的依据,希望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用好教材、把握重点。接着,曹老师为大家带来专题讲座。他从分析中考试题入手,指出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聚焦核心素养,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努力达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而不是套路化地进行应试训练。讲座持续一个多小时,老师们意犹未尽。
周月军老师点评了微讲座环节。陶蓓蓓老师分享了参会感想,她对标专家要求,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教师必须扎实推进素养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本次教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会老师纷纷表示收获非常大。教研促进思考,思考引导实践。关注核心素养,深耕结构教学,探索课改前沿,实现育人目标,我们在路上。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周月军
洋泾菊园实验学校 谢晓晨
审稿:姚霞 朱孔洋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