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历史脉络 构建历史情境 提升核心素养
第16周“双周”教研暨建平中学历史“智慧课堂”展示活动简讯
发布人:季永华
发布日期:2023-12-17
浏览量:3417
2023年12月13日,以“把握历史脉络 构建历史情境 提升核心素养”为主题的“双新”实践课堂与研讨活动在建平中学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刘子奎教授和区教研员吴广伦老师莅临指导,区内教师、历史骨干2组共40多人参加了展示活动。
在教学展示环节,首先由陆晓雯老师执教高一课题:《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她以景德镇历史发展轨迹为脉络,以青花瓷(技术和文化结合的产物)研制为引,串联全课,梳理并解读其中所反映的新变化如何共同促使该时期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在世界上保留领先地位;通过讲述18世纪景德镇瓷器技术被西方国家破解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明清时期中国失去了领先地位。景德镇和青花瓷虽是历史中的一个微观具象,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具象的空间(景德镇)和物体(青花瓷)切入,可帮助学生搭建起理解历史问题的鲜活情境,以小见大,使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宋元至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和阶段特征。
接着潘婕老师执教高三复习课:《从中国之外看鸦片战争的爆发》。潘老师从19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的特殊时间点展开,通过剖析16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商业理念的变化、中国出现的白银危机、拉美独立运动与世界白银风潮,将散落在教材中的有关英国、拉美和中国的历史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自然悟出鸦片战争爆发并非偶然的孤立事件,它既与英国商业理念转变及资本主义扩张有关,也与拉美独立运动引发的世界白银产量锐减的联动效应有关。这种以联系地、多视角地分析鸦片战争的爆发,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从不同的时空尺度下认识、解释历史,培养学生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评课环节,主要围绕两堂展示课和教研主题各抒己见。上南中学东校杨老师认为,陆老师利用歌曲《青花瓷》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景,随后用器物青花瓷总合了一个大时代,将社会底层和社会上层相联系、将当时的中国和世界相联系在一起,自然、顺畅。浦外李老师认为陆老师的课很好展现了何为情景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激发和认知结构建构,用具象的青花瓷串联全课,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认为潘老师具有很宏大的视野,帮助学生构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全球背景,但在关注宏大叙事时要注意强调核心逻辑,即在宏达叙事的同时,一定要强调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上海市实验学校田老师认为两堂课均以小见大的史事促使他进一步思考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就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而言,英国商业理念的转变确实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点,而英国对中国的商业理念是否有本质性的变化值得深思。
此后,建平中学历史教研组长张其中介绍了建平中学 “智慧课堂”展示的情况,认为:两堂课看似风格截然不同,一个是以小见大,一个是宏大叙事,但实际上都特别注重基于情境,基于问题,基于人文而进行的高端思维。两位老师的探索和同仁们的思维碰撞,一定程度也诠释了我们学校“智慧课堂”精神与追求。
最后是专家点评:刘子奎教授认为两堂课均体现了教师庞大的本体知识储备量和广阔的历史视野。陆老师在辽宋夏金元四百多年的时段中,能抽象出一个体现经济、社会、文化变化的景德镇瓷器,极为不易;从瓷器这一小视角切入,以小见大,对该时段进行全景式描述,极具启发;将辽宋夏金元时段的科技领先与明清时段的落后相联系,也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潘老师对于鸦片战争背景的再认识,创设的情境,具有学术前沿性,从中国之外看鸦片战争的爆发充分体现了全球视野。从16到18世纪全球历史发展的长时段来看,鸦片战争爆发是英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结果,是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的体现。刘教授指出,还可以从英国政党政治转变的角度来看当时英国国内经济及对外市场方面均存在较多尖锐问题。总之,跳出1840年的中国来理解鸦片战争,是非常优秀的视角与创新,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贯通历史,多角度理解历史,但在具体实践中也要警惕西方话语陷阱。
教研员吴广伦在总结点评中表示,展示活动较好体现了建平中学“智慧课堂”的创新性,通过创设学术和生活情境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构,深入浅出,不仅融聚了历史,还示范了学史方法,具有很好的实操性;以此建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聚集目标,创设情境,构建体系,演绎历史,启迪思维。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吴广伦
建平中学 闻人羽芳 张其中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