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浦东新区六七年级数学学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围绕“四基”“四能”“三会”的落地,聚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设计,在航头学校、孙桥中学开展了主题为“聚焦数学核心素养,激活核心素养表现”研修活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汪晓勤教授莅临指导。部分六年级数学教师在航头学校、市级强校学校的七年级数学教师在孙桥中学参与现场研讨,其他教师通过平台参与线上研修。

课堂实践促思考
六年级研讨现场,航头学校的周瑜霞老师执教《6.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①》一课。周老师借助趣味数学史开场,从日常生活的交通标志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学生尝试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围绕解集展开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七年级研讨现场,孙桥中学的冯天保老师执教七年级《14.2三角形的内角和①》一课。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三角形纸片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并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将说理的过程清晰、有条理地表述出来。当学生的做法与古人的做法隔空呼应时,学生信心倍增。
教学研讨增实效
六年级教学研讨由数学中心组成员徐正忠老师、李亚兵老师主持。执教教师说课后,临港一中的夏景芹老师、进才中学南校金伟彪老师、傅雷中学严东平老师、航头学校冯歆茹老师、下沙学校瞿丹璇老师等老师从不同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他们认为本节课由数学史开场,引入不等号,抛出趣味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针对学生的困惑设计问题,组织了难点辨析。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打通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联,让学生感受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问题的解决。
七年级教研由教研员曾文洁老师主持。冯天宝老师在说课环节分享了自己教学设计的改进及其效果的提升。泥城中学朱军老师、秋萍学校卢晗老师认为本节课融入数学史,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重构;竹园中学张伟老师、孙桥中学蔡姝雯老师认为本节课的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宏文学校刘智慧老师认为本节课问题设计指向学生的表达输出,学生深刻体会到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下沙学校林红老师认为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探索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潜能被激发。

教师们在线上观看欣竹中学施佳佳老师执教《14.3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①》一课以及六七年级的教师的论文交流。
汪晓勤教授对冯天宝老师的课做了点评,指出本节课的三个特色:实现了从实验几何向演绎几何的过渡;实现了从数学历史到数学课堂的转变,实现从智育到德育的育人价值。并对数学史的使用和方法的点拨给出了改进建议。

教研员曾老师指出,本次强校专场围绕几何教学的难点展开,问题设计针对难点突破,比如:如何将学生已有的认知与新学知识有效衔接;如何将学生的实验操作现象转化添加辅助线的突破口;如何将几何说理的步骤和过程得到落实,本节课在这些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思维外显创设了有效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核心素养。
专家讲座拓视野
激发学生思维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设计,本次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数学教育研究所汪晓勤教授做了《以史设问,培养思维——基于数学史的初中数学问题编制》的专题讲座。


汪教授从问题编制的学术背景、问题编制的方法以及对未来展望展开论述。问题的编制可以从分离问题的属性到否定属性再到问题提出的流程进行。汪教授给出了基于数学史的问题提出的六条策略并以实例做了详尽的解读。鼓励一线教师要针对数学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展开更深入、系统的研究,不断丰富、积累数学问题资源,体现基于数学史料的问题编制的教育价值,展示数学文化的精髓,发挥数学史的多元教育价值。
关注问题,提升思维;激活素养,实现育人。此次研修活动为促进数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注入了新的动力,立足教学实践,深耕课堂教学,将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落地,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曾文洁
建平南汇实验学校 徐正忠
建平实验中学 秦 莉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