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字化资源提升史学素养
记浦东新区十二周历史教研活动
发布人:季永华
发布日期:2024-05-17
浏览量:2105
2024年5月8日下午,高中历史德育主题的区校联合教研——基于数字化转型的史学素养特色课堂展示在浦东中学举行。高二教师和部分青年教师40多人参加研讨。活动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浦东中学张汝君老师执教《“何以中国”——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复习。张老师结合本次教研主题,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展览“何以中国”作为导入,并运用展览导语中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做抓手,绘制了从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百万多年的时间轴,形象地展示了这一长时间段内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很好地培养了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接着,她继续以展览为线索,带领学生复习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至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在讲述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单元大主题和历史大跨度的背景下,基于教材文本,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阶段特征。
第二场:评课与交流。区教研员吴广伦首先对本次教研主题做了说明,认为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历史教育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是一次大胆探索,并建议,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一定要注重文本解读。因为现行的课标、教材和教师用书集中体现了当下的国家意志,作为一线教师只有用好用足这三个文本,上课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接着张老师对本课的设计思路做了说明,老师们展开评课:周浦中学的陈理想老师提出了本单元的三个核心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并以“何以中国”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提出“中国”的两个维度,即时间和空间上的维度,认为“中国”这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不断拓展的。陈老师的点评也引起了其他青年教师关于文明起源问题的讨论。大家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也达成共识:要在教材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理解问题。
之后,实验学校佘文骅老师综合点评:他认为建构和理解这个单元主题,需要从物质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维度来梳理。早期国家时代和与多民族统一国家之间的区别在于疆域、制度变化和国家认同的变化;建议使用教材中的地图来梳理文化遗址、国家建立,利用地图上的疆界线认识早期国家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显著区别;利用教材子目梳理核心知识,构建历史脉络;利用教材栏目,深化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佘老师也强调要注重对于考试重点的分析和理解,要贴近合格考试的要求,在把控课堂时间的同时,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最后,吴老师进行总结:在最后的复习迎接合格考试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内,能依据单元主题或相关专题,筛选核心知识,建立粗结构的历史脉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解释历史,训练思想方法。历史复习课要遵循减法原则,避免信息过载;教学方法应精炼,以时空训练为基础,聚焦核心知识,融贯历史,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侧重历史解释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当然,如果能借助数字化平台或资源,引导学生再开展一些自主检测和巩固,也是一种提升史学素养和较有效地应对合格考试方法。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吴广伦
浦东中学 夏文杰 戴万成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