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上午,由教育科研指导部组织的“课堂话语互动分析”前沿科研工作坊成果交流会在建平永宁小学顺利召开。李百艳院长全程参与并作专业指导,教育科研指导部郑新华副主任、教学研究指导部语文教研员郑艳红、物理教研员潘祎文、信息科技教研员于飞,以及建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教师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自2023年11月起,教育科研指导部响应我院要求,积极支持建平永宁小学内涵提升计划与行动。2024年1月,正式启动建平永宁小学“课堂话语互动分析”前沿科研工作坊,采用“1+1+1”研修模式,以教育科研指导部副主任郑新华为领衔导师、科研员杨海燕和曹鑫为协作领队、建平永宁小学副教导主任张华老师为工作坊坊主。工作坊先后组织了7次研修活动,通过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工作坊全体成员在集体备课、学情分析和现场观察中开展对话教学研究,将话语互动分析技术融入教研之中,探索教学改进新路径,提升学校教学研究质量。
【工作坊活动背景介绍】
活动伊始,建平永宁小学张华老师以“话语互动下的教学智慧:建平永宁小学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回顾了前沿工作坊的研修历程。她提到:通过专家的精彩讲座、真实的课例观察、课后的互动研讨,我们不仅深入探究课堂话语互动的特点和规律,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更在教学方法上获得了新的启示,每个人的智慧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激发,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回音”案例研究分享】
在工作坊研修过程中,多名老师针对课堂中的“回音”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三位老师在交流会上进行了主题分享。
朱慧婷老师围绕“小学语文课堂中回音对‘第四话轮’的创设”这一主题,结合案例分析提出,教师借助第四话轮可以扩大课堂互动范围,为学生创设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有效深化对话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方向,同时为课堂营造理想的对话环境、为课堂找回失去的学生。
孙丹妮老师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为例,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回音话语的使用情况,旨在以小学语文实际课堂教学为基础,对课堂中教师的回音类型进行划分,并探索各类回音的教学启示,以期为一线教师有效使用回音话语策略提供借鉴。
奚春花老师以2次研究课《刷子李》的课堂互动为例,以构建高效有趣的课堂为目的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征询式回音策略”的实践研究。通过回看课堂录像,她对自己的两节课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在具体的对话语境中提炼出新的征询式回音的话语策略,即反问式征询以及设问式征询。
【主题微论坛】
在主题微论坛环节,郑新华博士、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生何薇薇与建平永宁小学张灏楠、张威夷、徐毓敏、杨怡四位老师针对“对话互动分析视角下小组合作”这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首先,四位老师对学生的小组参与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张灏楠老师以《刷子李》课堂视频为例,探讨学生课堂小组合作的四种不同类型,她将所观察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概括为四类:“一人主导式”“个别讨论式”“不善合作式”和“互不相让式”。
徐毓敏老师对课堂中的“学困生”进行了细致地观察与记录,思考其在不同学科中呈现差异表现的具体原因。
杨怡老师关注了课堂中的“潜力学生”,发现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亮点与后续学习中进步的可能。
张威夷老师就两个班级中的“边缘学生”进行深描,具体分析了两类“边缘学生”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郑新华博士与何薇薇老师对四位老师的发言予以肯定,指出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是“黑箱”,以往研究只是关注到搭便车问题,但是建平永宁小学深描合作过程中发现:搭便车只是表象,其实质在于弱势学生如何被“边缘”。这种边缘化往往是师生“合谋”的产物,并与老师们一起探讨“如何理解个例边缘学生在不同人眼里的模样或形象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是否可以成为转化的资源?”“在后续课堂实践中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提供更多从边缘走向多元的可能?”。
【“多模态视角”研究分享】
潘晨佳老师分享了“多模态视角下教师站位与课堂互动有效性的案例研究”,为了真实地呈现课堂互动中事件发生的动态过程,她选取了两堂相同教学内容的浦东新区数学公开展示课,为我们展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那些不经意的举动以及习以为常的表现都是值得重新审视和放置在情境中结合具体的人进行理解的。
【前沿科研微讲座】
本次活动特邀联课创始人程抒一博士作“Ai+对话教育”的微讲座。他从微观、中观、宏观和生态四个维度介绍了Ai智能分析平台赋能课堂教学研究的功能,为“课堂话语互动分析”的后续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专业指导】
教育科研指导部副主任郑新华从“话语互动分析”“对话教学”“前沿科研”三个关键词出发,分析了开展课堂对话研究的价值和成效,为与会教师提供了教育科研的新思路。
与会的三位教研员郑艳红老师、潘祎文老师和于飞老师充分肯定了学校“课堂话语互动分析”对话教学课例研究的成果,并鼓励老师们秉持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初心,持续开展教学研究。
李百艳院长从四个方面对建平永宁小学“指向课堂话语互动分析的对话教学课例研究”进行高度评价:一是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的成功探索,学校教师将前沿的对话理论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和校本研修,生成了具有实践智慧的成果;二是学校品质与活力提升的无限可能,每位教师的成果汇报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变化,“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成为可能;三是多元主体对话创生新质生产力的宝贵样本,工作坊研修活动采用UIS合作模式,通过科研团队的高效介入,引领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开展长周期的课例研究,有效推动教师教学成果的凝练。最后,她鼓励学校教师要进一步深化课堂话语分析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以及理论工具和实践工具的研究,为不断提升课堂对话质量而努力。
供稿:教育科研指导部 曹鑫
供图:建平永宁小学
审核:王丽琴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