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临港新片区教育发展,构建区域教育研训新机制,8月28日,“临港新片区教育研训机构治理机制创新研讨会”第二次会议在临港分院召开。会议邀请了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杨小微,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教育学系主任李伟胜,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徐冬青,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副教授杜明峰,上海师大教育学院杨婷博士等出席。刘玉华副院长、综合发展部朱孔洋主任、俞大海副主任参加会议。会议由朱孔洋主任主持。
会议的第一环节是临港分院的工作介绍和未来设想。刘玉华副院长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我们是谁,我们来做什么,我们已经做了哪些,我们还想做什么。介绍了临港新片区的基础教育学校分布情况、生源质量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困境。对临港分院已经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邀请四大专家顾问团、青年教师一体化培训、名师工作室、通过课程方案编制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挖掘区域教育资源的“同心圆”课程建设等。在未来展望方面,他表示要加强分院自身建设,担负起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的使命;要进行质量调研,了解办学现状,造峰填谷;要探索数字赋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实现直道超车。
朱孔洋主任补充了临港基础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就学校管理、师资结构生涯等方面进行了说明。俞大海副主任扼要介绍了临港分院三个楼层的功能布局,兼职研究员和名师基地主持人队伍概况,以及临港新片区所属学校的地理位置等。
会议的第二个环节是交流研讨。刘副院长表示区域研训机构要走在潮头,引领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各位专家出谋划策,为区域研训机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中国教育开辟新时代。
李伟胜教授抛出“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指出虚实结合,关键要从“让”入手。他建议首先要考虑临港分院目前拥有的资源,下阶段要考虑项目管理,以此为切入点。学校维度要开展三个层次项目:学校层次、课程方案层次和教师个体层次。在区域维度,专家团队、研究员团队要注重对接以上三个层次项目。每个项目实现“双层”功能:一是自主运行,分院负责行动方案和专家建议,提供外在刺激动力;二是创生资源,以作品为抓手,对每个项目进行增值性评价。
徐冬青教授表示临港教育研训机构是“小机构、大网络”,要探索“教育现代化”的临港经验。他建议主要考虑做校长领导力,重视岗位实操,从课程方案入手。他还建议宏观抓规划、中观抓项目、微观抓机制。项目要本土和引进相结合,布局区域平台。要特别重视学校品质提升,要重视精细化管理。
杜明峰副教授强调要关注分院的定位和理念。理念层面可以进一步深挖,突出关键词:临港究竟要打造什么样的教育、做什么样的培训、搞什么样的研究。他提问智慧的来源是自主的还是整合的,自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整合需要考虑自身的力量。建议以品牌的引领为抓手,如规划引领、评价引领,特别可以考虑标准引领和智能化引领。
杨婷博士提出培训的顶层架构要有闭环设计,要以评价为导向,指向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将关键性的指标联系在一起。教师的培训需求要从学科、教龄等不同角度去切入,再考虑任务驱动的培训分层。她认为实践取向的工作坊是比较有效的培训方式,教师的学习是可见的,几年会出明显的成果。
杨小微教授表示探索总结片区的教、科、研、训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区域和学校层面。每个层面又都有宏观、中观、微观方面。宏观层面,区域要做全面规划,学校做发展规划。中观层面,区域负责发布项目,学校执行项目。微观层面,区域是治理机制,学校是运行机制。可以攻克的系列课题包括:研训机构体制机制创新、校长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学习领导力、科学教育等。评价可以考虑:研训机构评价、兼职研究员评价、项目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要结合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
研讨会的最后,双方确定了具体合作项目和负责人,真正落实携手构建区域教育研训新机制,探索临港教育发展新路径。
供稿:临港分院综合发展部 薛淑敏
审核:朱孔洋 刘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