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下的历史文本释读,历史教材与考古发现
记浦东新区2024学年第一次高中历史教研活动
发布人:季永华
发布日期:2024-09-29
浏览量:1261
2024年9月25日下午1:30,高中历史学科在上海市实验学校举行了主题为“‘双新’下的历史文本释读——历史教材与考古发现”专题教研活动,旨在探讨中国史前考古新发现对“双新”背景下的历史叙事与教学的影响。
本次活动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黄爱梅老师围绕初、高中历史新教材中的考古成果,进行针对性的文本解读。新区有近50位历史教师参加了线下活动,并进行了线上直播。据悉,还有众多正在新区实习的师范生、云南来访的教师团队、新疆莎车的历史教师和教研员,也参加了现场教研或收看了线上直播。活动由兼职教研员佘文骅主持。
首先,由黄爱梅教授作《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学术讲座。她从“时间框架”“多元性与多源性”“多元一体的过程”“早期国家”等四个维度展开,层层深入。
讲座伊始,黄教授依据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当下考古论断——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科学性。她引用了“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观点,并以典型而详实的前沿考古发现进行论证性的解释,极具说服力,也为一线教师采用哪些考古发现去说明什么重大历史问题,提供了示范,并指明了方向。同时,黄老师还特别关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将两个学段教科书中相同的历史进行表述对比。她以初高中教材对于“早期国家”等概念表述的异同为例,启发老师们关注高中教材2019年与初中教材2024年成书的时间先后,认识到基于历史学术研究进展的国家意志指导下历史教材表述的变化。当然,黄老师还提醒,面对教材表述的不同,从课堂视角出发,要遵循不同年级依据当年版次教材原则,以解决教学中遭遇学术争议的矛盾。此外,黄老师还特别强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过程。
之后,黄老师又从中华文化的多源性与多元性两个维度解释了中华文化是平行发展并相互影响的文化区,在文明孕育过程中有多个源头。她从概念内涵上帮助老师理清了“多元”与“多源”的差别,并指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容易忽视文明区域线下发展特征缺陷。基于此,她给历史教师提出了两条教学建议:第一,强调各核心文化区的地域性和自身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承续性;第二,强调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容易造就东亚大陆多个早期区域性文明。这一点拨,令老师们面对复杂的教学局面,豁然开朗。
最后,黄老师介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程,依据中国考古资料,兼顾其他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破除了西方学界提出的“文明三要素”的束缚。这也符合古代世界各区域独立发展,形成文明多样性的历史现实。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内容充实,紧跟学术前沿,又接教学地气。讲座结束后,展开了交流互动。教师们围绕早期国家、考古发现等话题提问,黄教授一一予以解答。在活动最后,佘老师提醒教师,在享受了提升学养的饕餮盛宴后,更需要消化吸收,将学养转化为教养,在实际的课堂中应以简驭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根据学情弹性灵活地实施教学,而非不加选择地填塞给学生。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吴广伦
市实验学校 佘文骅等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