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9日下午1:30,高中历史学科在上南中学举行了主题为“‘双新’视域下的图像史料解读与教学”专题教研,这是系列专题的第二次研修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佘文骅老师做“《中外历史纲要(上)》图像史料的解读与运用”的主题讲座。该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现场有55位老师,包括新区教师、云南来沪学习教师与部分高校实习生。线上有164人次参与学习,包括新疆的历史教师。
佘老师以最常用、实用、可靠的教学资源来自教材作开场白。然而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更关注文字材料,常常忽略了图像材料,即使运用图像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仅将图像材料作为插图,未能充分解读。实际上,图像材料也具有同文字材料同等重要的价值,应当将其作为重要的史料。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图像材料有利于印证历史,在书面档案非常缺乏或根本不存在的时期,图像是重要的证据;二是图像不仅是个画面,更是特定时代思想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佘老师特别强调,要警惕图像中不真实的内容,要关注到材料提供者和解释者的立场,经过科学解读后审慎使用。然而,提供者与解释者的偏见与套式本身也具有历史意义,辨析这些内容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历史。第三是图像材料相对于文字材料,更容易被学生喜爱与感知,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此外,佘老师还补充说明,除了图像材料,教师们还可借鉴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扩大史料的视野与解读的视角。
那么,该如何解读与运用材料中的图像史料呢?佘老师首先依据各图像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位置,对图像进行分类,统计出课本封面图、单元主题图、课导语配图和课内一般插图共五类241幅,强调图像在教科书的位置所具有的不同作用。如单元主题图能够反映单元的核心主旨或关键问题;课导语配图既能紧扣主题,又起到导语作用,因此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重要材料;课内一般插图则通常是本课的子目内重要历史事件历史解释的史料依据。
接着,佘老师按照图像材料的呈现形式,将教材中的图像分为地图、实物、照片和艺术图像四类,并总结了图像材料的解读与使用方法与路径:第一,对图像进行溯源,以确定图像的可靠性。第二,对图像进行定位,不仅是定位其在教材中的位置,了解该图像的地位及相关的课程内容,还要定位其在历史时空中的位置。第三,认识图像所在的具体时代。第四,利用学术成果,挖掘图像的细节。第五,评估图像的价值,思考图像可以用来论证什么,又反映出什么样的时代观念。最后,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
结合上述方法,佘老师对每一类图像材料,分别从位置与来源、时间与空间、主题与细节和史料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举例解读,并提出用图建议。比如,在地图图像方面,佘老师分别列举了形势图、疆域图、分布图等多种形式的地图,展示了地图的解读与运用。佘老师在解读“秦朝形势图”时指出,该图不仅绘出了秦朝鼎盛时期的政区、主要河流等,还以紫色绘制与公元前221年的秦边界,以及西南夷地区部族、周边的少数民族等。因此,该图是一张动态反映秦朝形式变迁的地图。教师可结合“前221年秦边界”紫色边界,解读秦朝统一后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疆域的拓展,包括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向北击退匈奴,设置九原郡并修筑万里长城,最终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指向“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核心概念。
再比如,在实物图像方面,佘老师将实物图像分为遗物、遗迹和建筑三种。佘老师以教材中的何尊图像及其说明文字为例,指出教师可在教学中讲解何尊出土地点,建构解读何尊铭文中所述的故事情境。他还以铭文中“国”字的持续变迁,分析其中折射出的先秦中华文明发展……两个多小时的教学讲座,前后分析解读了数十幅教材中的历史图像,内容丰富精彩,学术含金量高。
最后,佘老师总结使用图像材料注意事项:第一,图像不要当作简单匹配、完全可信的插图,而是有价值的史料。第二,应当追溯图像来源,定位图像出现与反映历史人事的双重时空。第三,提取图像中蕴含的细节信息,设置学习情境,设问讨论。第四,图图组合形成动态、图文配合形成互证或互补。第五,思考图像产生的背景、制造创作的视角,甄别与评估图像史料的价值。
本次教研历经3个多小时,参加教研活动的历史教师对如何利用好新教材中的优质资源有了更多可供实践的经验与路径,对解读新教材文本产生了更大的热情,也对“双新”视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给学习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吴广伦
上海市实验学校 佘文骅 励昕婷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