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区内教师专业成长,2024年10月21日,初中物理学科聚焦于“跨学科实践:简单乐器的制作”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共设七个分会场,由区教研员陈懿怡老师组织,全体初二初三教师线下参加。
教学展示
本次活动共设七个分会场,分别由尚德实验学校的李玲芳老师、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的卞怡婧老师、澧溪中学的陆铭昊老师、恒洋外国语学校的凤振华老师、南汇二中的余宜轩老师和徐依雯老师、黄楼中学的盛健老师和陆行中学南校的牛孟晗老师执教了八节教学研讨课。八位教师聚焦“双新”素养,展示了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跨学科实践能力,通过自制乐器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同时也为我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尚德实验学校的李玲芳老师组织学生从灵感来源、发声原理、制作过程、调音、改良过程、总结收获等方面介绍自己小组的活动成果,并对乐器的制作质量、创意性、演奏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的卞怡婧老师以自制的古琴演奏茉莉花乐曲,引出了用吸管制作乐器进行演奏这一驱动型任务。师生共同经历选择材料,设计方案,动手制作等环节,借助老师搭建的开放性学习支架,学生的多元思维得以展现。
澧溪中学的陆铭昊老师通过“乐谱演奏”将单元知识点串联起来,有效地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了知识点之间的动态联系。为进一步完成更高难度乐谱的演奏,学生思考优化改进乐器“响度、音调”的方案,充分培养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恒洋外国语学校的凤振华老师以乐器演奏视频引入激发兴趣,在各组上台展示后,组织进行学生间互评和师生间互评,以达到提升学生认知的目的,进而让各组再进行改进,充分体现物理知识的应用。
南汇二中的徐依雯老师在学生自制乐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一起制作水琴,通过改变量筒中水的体积来调节音调。体会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从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客观评价,并借《斫琴图》引导学生了解古人在制作乐器时候的匠心精神,引入传统文化魅力,传递优秀人文价值。
南汇二中的余宜轩老师通过制作简单乐器,运用已学的声音知识来分析乐器的工作原理和构造,从而在实践中加深对声音的理解。余老师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并能基于现有成果继续思考如提高音质、增强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化方案,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黄楼中学的盛健老师通过学生欣赏自制乐器演奏的乐器导入,学生能够利用软件测量不同声音的频率。通过小组交流找寻解决方法、在问题解决中不断优化改进方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得以提升。
上海市陆行中学南校的牛孟晗老师,以用自制乐器合奏这一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结合音乐老师讲解专业乐理知识的视频,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跨学科学习的意义。通过每个小组使用不同音调的乐器合奏,巧妙地映射出往往需要将多个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交流分享
教学展示环节后,各分会场在区教研员陈懿怡老师、区兼职教研员欣竹中学的缪鹏飞老师和高桥实验的凌婷老师,以及北蔡中学的康伟老师、南汇二中的周妍老师、上南南校的董蔚老师和澧溪中学的顾家瑜老师主持下有序开展评课工作,各线下参会老师积极参与,进行了深入的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
在评课过程中,老师们对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新尝试给予了肯定,本节课学生结合音乐中乐器知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和制作简单乐器,经过实践去验证乐器发出不同音调的原理和方法,从而准确理解各类乐器的结构和原理。将看似单一的物理学科、音乐学科融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基础课程中,用心思考跨学科实践这一领域。这次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很多对于跨学科实践的启发和思考,也为后续继续在跨学科实践领域的探索做了铺垫与储备。
一线教师在听课、研课的过程中,碰撞了思想的火花,也意识到时代变迁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改变”是势在必行,“学习”是终身任务。相信在区教研团队与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由经验的累积到自身的内化,深化跨学科实践的内涵。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陈懿怡
建平地杰中学 武睿琪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