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为提升生物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2024年11月18日下午,在上海市绿川学校,浦东新区初中生物学学科开展了主题为“新课标引领下的课程实施:聚焦科学探究与跨学科实践”的第十二周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教学研究指导部生物教研员王娅老师策划,区学科带头人顾佩琴老师和区学科中心组成员郭立祥老师共同指导和现场主持。区学科中心组老师、北蔡学区、周浦学区及附近学校的老师参与线下活动,其余老师参与线上教研活动。活动主要包括两个环节:课堂教学研讨和跨学科实践交流。
环节一:课堂教学研讨
顾佩琴老师携手民办恒洋外国语学校的史晓叶老师,共同为第4章第1节《植物的物质运输》授课。她们巧妙地将本节内容按照小单元来进行设计,其中顾老师执教第1课时,而史老师则承担第2课时的教学任务。
在顾老师的第1课时《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中,她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作为切入点,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她引导学生利用萝卜进行实验,探究植物吸水和失水的规律,并通过形象的小人拔河图示,生动地解释了这一规律,从宏观到微观,加深学生对植物吸水原理的理解。随后,学生代表展示了“用蒸馏水与土壤浸出液培养绿豆幼苗”的课前实践成果,以及自制“无机盐显示”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在载玻片上烧干后的痕迹差异,帮助学生认识到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课后实践拓展部分,引导学生开展无土栽培的探究,历练学生跨学科实践能力。整堂课完整首尾呼应,学生课内与课外互动,活动参与度高。
紧接着,史老师的第2课时《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同样精彩纷呈。她充分利用生动的实验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机制。在课堂上,学生们亲手解剖芦笋,观察茎中水分的运输过程,并通过观察不同孔径吸管的毛细现象,理解了水分在植物体内向上运输的原理。同时,史老师还引导学生们讨论了果树环割的现象,使他们了解了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和方向。
教学展示结束后,顾老师分享了她备课中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史老师讲述了她如何解决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随后,在场的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就课堂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点评。老师们对顾老师的课程设计思路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对她精心设计的实验探究与实践展示环节赞不绝口,认为这些环节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老师们也对史老师的课程表示了认可,对她创新性地运用实验器材表示了赞赏,但也建议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简洁明了的说明,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毛细现象与植物导管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环节二:跨学科实践交流
郭立祥老师分享了她与尚德实验学校徐梦茹老师共同设计与实施的跨学科实践学习活动“水之秘探:深入调查,守护清水之源”。该活动以真实情境中的水质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水质现状并提出改善方案。活动中,学生们分组进行实地调查、实验检测,利用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方法和工具测量水质指标,撰写调查报告并提出改善设想。整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多维度成果评估法,郭老师全面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不断优化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此次分享展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魅力与价值,为参会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本次教研活动充分展现了老师们在新教材课程设计与实践领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探索。老师们表示,将在初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供稿:教学研究指导部 王娅
上海市尚德实验学校 郭立祥
供图:上海市尚德实验学校 张萌萌
建平培德实验中学 张丽辉
审核:姚霞 徐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