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下午,第十三届教学展示周——高中物理学科展示活动在上海市高桥中学开展。活动以“技术赋能—探索‘理趣—原动力课堂’新样式”为主题,围绕“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展示及主题研讨开展。
出席此次展示活动的人员有教育评价指导部副主任、浦东高中物理教研员张伟平老师,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师大附中教研组长李树祥老师,以及来自高桥教育集团和新区其他学校的物理教师,现场听课总人数达20余人。

高桥中学物理学科展示活动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展示
本次教学展示活动是由沙梦雨老师精心设计并精彩呈现的《牛顿第二定律》第一课时: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课堂上,沙老师通过复习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引入加速度与合外力及质量有关,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合外力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对各个物理量测量方法的提问,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家态度;通过DIS实验得到加速度与质量的反比关系、加速度与合外力的正比关系,从而推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最后通过分析a-F图像不过原点的原因,让学生思考如何消除摩擦力在本实验中的影响,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并利用pad通过“观点云”发送实时弹幕,集思广益下重新调整实验,得到加速度与合外力的正比关系。在本堂课最后,沙老师抛出a-F关系图线后半段弯曲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未解之谜”,让学生对课堂意犹未尽。

第二部分:主题研讨
本次主题研讨会很荣幸邀请到张伟平主任主持。
首先,由沙老师阐述了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旨为基于实践的方式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核心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沙老师从如何测量各个物理量的方法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该实验的可行性;通过对合外力测量方式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深入思考该实验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消除摩擦力影响的探讨和分析,让学生认识物理实验的科学性。本堂课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

随后,李树祥老师针对沙老师的展示课,围绕如何上好物理课的三个关键要素展开了点评和分享:第一要素为“情境”,本次课的实验正是牛顿第二定律提出的情境,而实验课的关键是原理,在这一部分,李老师对沙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原理的环节做出了肯定;第二要素为“问题”,在探究实验中,各个物理量如何测量就是关键问题所在;第三要素为“活动”,在本堂课中,沙老师利用pad观点云分享学生讨论结果,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师生互动。总之,本次课通过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高行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姚维贵老师提出了本堂课的两个亮点:利用实验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问题链”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和挖掘信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最后,张伟平老师进行总结:沙老师对教具和设备的使用合理恰当,利用pad及时收集课堂信息,及时生成并提炼关键词,提高了课堂效率;对实验误差分析和讨论处理得当;布置实验任务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自主提出解决方案后再实施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本次物理展示活动深入落实“技术赋能教学”的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创新,让学习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大大提高了师生互动性和课堂教学效率,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物理教研组未来也会不断深入探索,拥抱前沿科技技术,为学生拓宽视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供稿:教育评价指导部 张伟平
教学研究指导部 潘祎文
高桥中学 沙梦雨
审核:胡根林 徐宏亮